兴平元年(194年),三辅大旱,自四月至七月正是农事旺季却一百多天没下过雨。粮食短缺以至于谷价腾贵,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京城四周的饥民不断涌入长安城讨饭,城中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饿殍横尸街头,惨不忍睹。
朝堂之上,陈凌与公卿大臣在商议救灾一事。
“陛下,自开春以来,天久旱无雨,城中饥民众多,恐怕迟早生乱呀。”太尉杨彪上言道。
“众爱卿谁有良策?”陈凌问道。
“陛下,不如一面下令守城将士紧闭城门,以绝四周流民涌入。一面开仓济粮,救济城中饥民,以缓燃眉之急。”侍中刘其说道。
“不可,城内城外皆是汉室子民,朕岂可弃之不顾。”陈凌否定了刘其的建议,接着说道:“为今之计,能救一人是一人。”
于是陈凌下诏开仓救济,并且派遣侍御使侯汶主持为饥民煮粥布施。然而接连几天下来,死人并不减少。陈凌自知有人徇私舞弊,但是空口无凭,难以服众。于是召集群臣,在御座前亲自命人做粥,来计算一斗米可煮多少粥,可救多少人。朝中大臣无不信服,陈凌便派侍中刘其去责问有关部门,调查舞弊之事。这一下负责此事的衙门人员都纷纷向陈凌谢罪,汇报说已将侯汶逮捕一一核实,确实有弊。陈凌也不想因此事责怪任何人,毕竟慌乱之年,谁家都不好过。
“放了他吧”陈凌对刘其命令道。
“不可,此人贪赃枉法,克扣济灾之粮,放了他怕难以服众。请陛下三思”刘其劝谏道。
“国家蒙难,百姓受苦,是朕之过错。侯汶固然有罪,但朕不忍心让他为此入狱。可以打他五十棍作为惩罚,然后放他去吧。”陈凌说道。
“诺!”刘其虽然并不同意皇帝的做法,但心感天子的善良,只好照办。
经此一事,没人敢再作弊,奉命赈灾的官员,把在官仓中取出的粮食全部如实地拿来救济灾民,因而救下了许多人命。
陈凌当然明白“帝王之道不在小恩小惠,而在抓根本、重农商使天下富庶,百姓自然安居乐业,否则救一饥救不百饱”的道理。然而她这小皇帝力所能及的,也就这点“小恩小惠”了。
旁白:兴平元年(194)二月,陈凌追尊谥刘协已故生母王氏为灵怀皇后,后改葬于文昭陵。三月,久居凉州的征西将军马腾入长安朝见天子,驻军于霸桥,因李傕拒绝其请求,马腾与侍中马宇、左中郎将刘范、谏议大夫种劭、中郎将杜禀等人合兵进攻李傕,二军相持多日。与马腾同据凉州的镇西将军韩遂知道消息后,带兵到长安为他们和解,然而被马腾等说服,一同攻打李傕。两军在长安以西五十里的长平观摆开阵势。
当下,马腾、韩遂联骑而出,马腾指着李蒙、王方骂道:“反国之贼!谁去擒之?”
这时,只见一位英俊的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手执虎头湛金枪,坐骑骏马,从阵中飞出。这位英勇不凡的少将军,便是马腾之子马超,这时的马超年方十七,英气逼人。
校尉王方见出来的是个年幼的小将,根本就不放在眼里,于是挥刀跃马迎战。两人战不到数合,王方便被马超一枪刺于马下。李蒙见王方已死,于是挺枪驱马迎战。马超一个闪身,李蒙刺空,两马相并,马超一个回枪,李蒙被刺下马。军中无主,王,李的军队顿时成了一盘散沙,到处奔逃。马腾、韩遂于是乘势追杀,大获全胜,直逼隘口安营扎寨。
李傕、郭汜听说李蒙、王方皆被马超杀了,一阵惊慌。于是采用了贾诩之计,紧守关防。任由马腾等人骂到口水干,他们就是不出来迎战。不到两个月,西凉军粮草已尽,马腾等人只得拔寨退军。这时,李傕、郭汜却令张济引军追赶马腾,樊稠引军赶韩遂,西凉军大败。马腾只好安排马超断后,张济不敌,只好退兵。樊稠追韩遂到陈仓,眼看就要赶上。
韩遂勒马向樊稠喊道:“吾与公乃同乡之人,今日何太无情?”
樊稠也勒住马回答道:“上命不可违!”
韩遂接着说道:“吾此来亦为国家耳,公何相逼之甚也?”
樊稠听罢,自觉有愧,于是与韩遂交谈良久后方才罢兵,让韩遂帅部众离去。
然而李傕的侄子李利一直不满樊稠,他把樊稠放走韩遂一事报告给了李傕。李傕听罢,怀疑樊稠想与韩遂联合,然后图谋自己,于是对樊稠产生猜忌。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樊稠想发兵关东,于是催促李傕给他增兵。李傕顾忌樊稠勇猛而得人心,又因听了李利所言之事,于是设宴邀请樊稠过来参加会议,在会议上他密令外甥骑都尉胡封刺死了樊稠。
一切的变动都在陈凌的预料之中,这李,郭两人不久后就要开战了。为了早早做准备,陈凌命人做了软猬甲,并且精心改良了一番,穿起来更贴身。又选了几个平时一起习武的少年做贴身侍卫,以保小命万全。不过真的打起来,这些“未雨绸缪”不见得管用。想撇下一切逃跑麻,谈何容易,就怕还没出城门就被人架着回来了。不逃麻,就是等着别人用刀子架在脖子上跑了。去留都不是,也知道趁着慌乱未起,赶紧习武,正所谓“练兵千日,用在一时”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