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文远的点子
作者:胡闹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243

临江酒厂距离临江镇大约两公里,酒厂始建于1956年,产品主要为各种度数的浓香型白酒和医用酒精,出产的小王爷白酒过去在黑水地区十分畅销,曾经辉煌一时。但是,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各县都开始建立自己的酒厂,临江县也冒出了好多私人的小酒坊,临江酒厂在丧失了原材料计划供应的优势后,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近年来,更是连年亏损,面临倒闭了。

吴鲁生是山南省的知青,在那个火热的年代来到了东江省临江县。在知青点当了两年农民后,写得一手好字的吴鲁生考到了临江酒厂,成为一名工人。他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的在临江酒厂干了十年,从普通工人最后成为了酒厂厂长。后来又调动到了县工业局,从工业局副局长的位置上,升迁到现在临江镇的镇长。可以说,他对临江酒厂是充满了感情的。

临江酒厂是县属企业,税收并不在临江镇缴纳,按说它的生死存亡跟吴鲁生是没有什么直接厉害关系的。但是吴鲁生对临江酒厂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看到临江酒厂陷入目前的困境,他心里十分不是滋味。更重要的是,临江酒厂在全县来说,算得上是规模最大的企业了,对企业属地的经济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单单临江镇,在酒厂上班的职工就有几百人。以酒厂为源头,延伸出来的产业链更是几乎覆盖了整个临江镇。一旦酒厂真的倒闭了,必将滋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到时候,这就是临江镇政府要头疼的问题了。

所以,酒厂的出路问题,一直是吴鲁生萦绕于心的一个大难题。每每思虑起来,真是到了茶饭不香的地步。

临近酒厂,浓郁的酒香沁人心脾,让人未饮亦感几分醺然。

酒厂的一干领导似乎早有准备,七八个人远远的就在大门那里迎接了。吴鲁生一下车,一个满面红光的中年人就走了上来,热情的握住了吴鲁生的手:“老厂长,欢迎您回厂里检查指导工作啊!”

吴鲁生40几岁,还当不得一个老字,这个中年人的叫法,突现出了酒厂对吴鲁生这个离任厂长的欢迎。中年人的话一说完,其余的几人纷纷上前问好。话语里的亲热,显得那么真挚。

“胡厂长,我是没什么招数来指点你了,对酒厂的管理,现在你比我内行多了。”吴鲁生笑着拍了拍中年人的肩膀,“我今天请来了县里的文秘书,等一下,你可是要向他多请教请教啊!”

胡厂长有些看了看从另外一边车门走下来的文远,有些诧异于他的年轻。但是胡厂长知道,吴鲁生一向是言之有物,既然他这么说了,那这个年轻人想必是有两把刷子的。难道,真的是人不可貌相?

文远下车之后,饶有兴致的四下观望起来。酒厂的占地面积很大,高大的厂房和绵延的围墙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但是厂房墙壁上剥落的涂料,却似乎在昭示着酒厂日暮西山的真实境况。

“文秘书,欢迎您来我们厂,还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啊!”胡厂长向着文远伸出了双手。

“呵呵,不敢当啊。我对酒厂真的没什么了解……”文远和胡厂长握了一下手,笑呵呵的说起大实话。

“您谦虚、谦虚……”胡厂长只当文远是少年老成、为人谦谨,对他反而有些看重了。

“老厂长,要不您和文秘书先到办公室坐一下,喝点茶?”胡厂长看着吴鲁生的脸,小心的问了一句。

“你呀,跟我就别来这些虚头巴脑的啦,直接领我们到厂里参观一下,然后再到办公室,把你厂里的酒拿出来,让文秘书尝一尝。”吴鲁生笑着挥了挥手。

“好,那咱们就边看边谈!”胡厂长也不罗嗦,带路向厂里走去。

文远还从来没有进酒厂参观过,临江酒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他也算看个新鲜了。

胡厂长带着吴鲁生和文远,按照白酒的生产工艺流程,在各个厂房里面走了一遍。一边看的时候,胡厂长还不时的向文远解说着。这一圈走下来之后,文远对白酒的生产流程,算是有了个大致的印象。

此刻正是酒厂基本停止生产的时候,厂房里没有多少工人。但是整洁卫生的生产环境和秩序井然的操作工人,还是给文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来,酒厂的管理还是很好的。

一行人从厂房里出来,进入了胡厂长的办公室后,茶几上已经摆了十来瓶白酒,这就是临江酒厂出产的全部品种的产品了。当然,医用酒精就没必要摆出来了。

文远一看到这些包装简陋造型普通的白酒样品,眉头就皱了起来,这卖相也太难看了吧?

每瓶样品的前面都放着一个小酒杯,文远也不用人招呼了,自己动手打开酒瓶,倒出些许酒液在小酒杯里,逐一的品尝了起来。

胡厂长起初见文远煞有其事的皱着眉头开始品酒,还以为他真是个行家。可是没想到文远接下来就暴露了自己外行的本质。胡厂长看的直摇头,对文远的评价又开始下降了。

文远其实根本不懂得什么品酒,一系列举动完全是个外行。半杯白酒他一口就干掉,尝完一种酒后,都没有漱口,就直接奔下一种去了。胡厂长不由得开始怀疑,这小伙子别没喝出个好赖来,先喝醉了吧?

这方面胡厂长倒是多虑了,文远品酒是肯定不行了,但是要说酒量的话,是很难找出对手了。

文远虽然不懂得品酒,但是他比在场所有人都强的就是他拥有超越这个时代的见识。对于后世的一些产品运作手段,他还是能说出点东西的。

“胡厂长,你们的酒我感觉味道还是不错的,浓香甘爽、回味悠长。对于制酒我是外行,我说一说其它方面的吧。”文远喝下最后一杯酒,咂了咂嘴,对着胡厂长笑了笑。

不懂制酒?那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呢?胡厂长现在不抱什么期望了。毕竟,这位还是太年轻了。

文远似乎没有感觉到胡厂长眉宇间流露出的淡淡的失望,拿起茶几上的一瓶酒:“首先说说这酒的包装吧,这个方瓶的造型明显有些落伍了,再加上你没有一个漂亮的外盒,看上去就没档次,想要打入那些大饭店大酒店,实在是太难了;再一个是噱头,我记得临江县过去是一个满清王爷的封地吧?据说还有老宅子保留了下来。这个酒的牌子叫小王爷,那想必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听到这里,胡厂长忍不住插了一句:“那是很久之前的事了,酒厂刚刚成立的时候,这酒的牌子就叫小王爷,后来到了十年浩劫的时候,由于这个牌子有宣扬封建思想的嫌疑,被勒令改掉了。一直到82年的时候,才改回了小王爷这个牌子,使用至今也有十多年了。”

吴鲁生点了点头:“这个牌子还是我在酒厂的时候,重新启用的。据说厂里现在使用的窖池,还有一口是当年王府传下来的。”

“那噱头就有了!”文远高兴的拍了一下桌子,“以后就对外统一口径,这小王爷牌白酒就是王府家酿,是王府秘方!”

“这算是弄虚作假吧?”胡厂长小声的嘀咕了一句,但是办公室里的人都听到了。

这死脑筋!文远这个气啊,这怎么叫弄虚作假呢?这如果都叫弄虚作假了,那一个王八卖一年的那个保健品怎么说呢?呀,好像现在还真没看到这个广告呢……

文远摇了摇头,语气十分平淡:“胡厂长,你厂里就有王府当年的窖池,怎么算是弄虚作假呢?等你名气慢慢打出去了,再请一些专家来‘论证’一番,你的王府秘方就是板上钉钉!最后一点就是产品的宣传,小王爷牌白酒从来没有做过电视广告吧?”

“这个还真是没有……以前厂子效益好的时候,产品都是供不应求,都靠大家口口相传。现在厂子本身就在亏损,哪里还能做什么广告啊!”胡厂长无奈的摇了摇头,做电视广告?那个费用太高了,不是酒厂目前的经济状况能够承受得起的。

“那我告诉你,首先酒瓶的造型和外包装必须要换代,要上档次,当然可以推出不同档次的;第二,必须要把小王爷牌白酒这个王府家酿的名声宣扬出去,省、市电视台都要做广告。”文远想了想,发现自己也想不到别的什么了,“按照我的方法,酒厂也许会走出困境,也许会白辛苦一场。但是,如果不按我说的做,那么临江酒厂还能支撑多久呢?”

办公室里的人,包括吴鲁生在内都陷入了沉思。是啊,临江酒厂现在就象是得了严重慢性病的病人,如果只是保守治疗,那么最终还是难逃一死;如果狠下心来下一剂猛药的话,要是失败的话,就是立马完蛋了,但是说不定还真能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呢!

不过,这件事就不是那么轻易能定下来的了。即便厂里决定按照文远的方法,来个死马当作活马医,存在的困难也很多。首先先期需要的资金不是少数,一定要得到县里的支持;再者就是胡厂长他们这些厂里的领导干部能不能统一认识,这需要很大的决心的。毕竟来说,有些人是不喜欢冒险的。

吴鲁生很清楚这些问题,他没想到文远竟然是出了这么样的一个主意,也觉得很是难办。不过,再留在酒厂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吴鲁生很快就带着文远离开了。

吴鲁生一回到家,就靠在沙发上闭目沉思了起来。

李桂芝和小妮子不知道去哪里了,没有在家中。文远见吴鲁生始终是眉头紧锁,笑着说了一句:“吴叔叔,您也别把我说的那些太当回事了。我就是这样,只会出一些歪点子。说起来毛纺厂当初去参加越交会的时候,也是拍脑袋干出来的。只不过幸运的是,毛纺厂的样品在越交会上得到了认可。”

吴鲁生看了看文远,笑着摇了摇头。毛纺厂的事情,他还真是仔细打听过的。文远可不象他说的仅仅只是出了歪点子,从产品定位到样品的设计,他可是都参与其中了。这个年轻人,还是很有些能耐的。再说,不管是毛纺厂转产毛绒玩具,继而去越交会参展的事,还是文远今天在酒厂出的主意,吴鲁生都不认为是歪点子。相反,吴鲁生的心里还是很认可的。

“小远啊,你不用太谦虚。你是思想开阔、敢作敢为,这一点是我们这些墨守陈规的老一代人比不上的。”

文远未来老泰山对他的肯定,让这鸟人顿时得意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