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曹操召郭嘉前去议事,王益主动要求同往,于是两人一起,去了丞相府。
看见王益也一同来了,曹操颇为意外,招呼两人坐下,王益看到,荀彧,程昱两人也已经到了。另有一人,文士模样,除了一直眯着双眼,其他并无什么特别之处,郭嘉介绍道,“这是贾诩先生。”
贾诩之名,王益自然知道,因此自然也对这计谋百出的谋士留上了心。贾诩倒并不在意,只是略略打了个招呼,也不说话。
曹操先问王益道,“子翰,你来找我,可是有事?”
王益咳嗽一声,道,“益回许昌已经数日,只是天子仍未召见,于是便来丞相处问问情况。”
曹操一听,忙笑道,“天子身体尚未康复,子翰还是再等等。”然后忽然转移话题,道,“朱灵,路昭二人昨夜已经回来了,子翰可知?”
王益心道,“这是我的主意,我又岂能不知道呢。”然后装傻道,“这么快便回来了?那皇叔也回来了?”
曹操冷笑道,“刘备命他二人独自领军回来,自己却留在了汝南,说要便宜行事。子翰你倒是给我分析分析,是何道理?”
王益心中早有说辞,正容道,“皇叔乃是守信之人,说了要与丞相夹攻袁术,必不会食言。我猜应是汝南城兵马不多,而且在刘辟,龚都的治理之下,恐怕良莠不齐,皇叔自是需要时间整顿军马,然后才能征战。”
曹操听后,觉得确有道理,于是也不继续追问。转向其余三人,道,“本以为刘备此去,可以增加我军战力,岂知道刘备虽然顺利占据了汝南,却按兵不动。近日得来消息,子孝(曹仁字子孝)与元让(夏侯惇字元让)两军寸步不能前行,粮草补给已经吃紧。而车胄更是中纪灵之计,败退数十里。我请诸位前来,不知诸位对当下的困境有何办法?”
荀彧道,“我军深入敌境,又不能速胜,此乃兵家大忌。我军本就不熟悉地形,更兼军队数量与袁术军相当,不如先撤回,再做打算。”
王益一听,心道,要是全军回撤,自己就插翅难飞了。赶忙道,“请听益一言。今丞相兴王道之师,从天子诏令讨贼,。正因如此,四方诸侯才具都威服。若此时撤军,则天子与丞相威望尽失。小则袁术气焰更胜,大则其他诸侯纷纷效法。到时再想阻止,恐怕更难。”
郭嘉听后,点头道,“此时退兵确是不合适。”
王益又道,“我闻河北袁绍,乃是袁术同胞兄弟。今袁绍兵精粮足,且丞相大军南下讨伐袁术,袁绍在丞相背后,极具威胁。今不敢前来,只是因为丞相乃是兴义兵讨贼,袁绍怕担负逆贼同谋之名而已。若现在退兵,待袁绍反应过来,与袁术一南一北夹攻丞相,丞相将如何抵挡?”
曹操听后,眉头紧锁,道,“那以子翰之见,该当如何?”
王益道,“还当速胜。”
程昱开口道,“我等也知应该速胜,只是为今之计,该如何速胜呢?”
王益道,“丞相可双管齐下。一则,派人持天子诏书至江东孙策处,只说是天子诏令,让他北上讨伐逆贼。二则,丞相应亲率许昌之精锐,援助三路大军其中一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破一处防守,然后驱兵直入南郡。再使人通知刘皇叔,率军出汝南,如此诸路大军一共前进,可获全胜。”
王益说完,诸人均不言语,心中思索王益之计。
荀彧出言道,“子翰之计可行,若要速胜,确需非常手段。我闻江东孙策刚刚扫平江东,急于朝廷给予承认,不如丞相以天子之名,令之北上讨贼,若事成,则封他为吴郡太守,以安其心。如此,孙策必领兵北上。”
曹操微微点头,旁边程昱道,“许昌重地,不可无人防守啊。”
曹操思索片刻,道,“我意已决,就照子翰之言行事。文若,你即刻去办孙策之事。三日后,我亲率大军,征讨袁术。”
所完后,转向王益道,“子翰,你与我同往,在我左右出谋划策。”
王益忙道,“天子急令益回许昌,益回来后,尚未拜见天子,怎敢就此离去。”然后心中暗笑道,这是曹操骗自己回来的借口,现在自己反打一耙,曹操必然无话可说。果然曹操听后愣了一下,便不再要求,让王益去了。
第二天,曹操安排妥当,亲率包括神秘的虎豹骑在内的十五万精锐大军,征讨袁术。一众文官武将,均随军而行,可谓是志在必得。只留下五万青州军与一万羽林卫守护许昌。至于守城之将,曹操破例将自己的长子曹昂提升为骁骑将军,作为守城主将,而令程昱与于禁二人留下辅助曹昂,自是意在锻炼曹昂能力。
曹操大军走后,不出几日,慕容嫣的“病”也好了,于是收拾行装,准备出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