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作者:于朔行      更新:2020-08-11 15:58      字数:2549

听完,阿语果然又不高兴了:“刘邦不是好人。”

魏宛不说话。

阿语又道:“皇后也不是好人。”

魏宛不语。

阿语道:“韩信如果辞官回乡就不会死了。”

魏宛:“······”

阿语:“可是越王和刘邦不是好人,就算文仲和韩信辞官回乡,说不定也会被杀死。”

魏宛道:“阿语觉得逃避好吗?”

阿语摇头又点头:“能躲就躲,不能躲了才能打越王和刘邦。”

说完,又问魏宛:“哥哥,如果你是文仲,你会辞官回乡吗?”

魏宛嘴角抽了一下,道:“不会。”

阿语:“为什么?”

魏宛道:“应该会想办法篡位。”

阿语:“那文仲为什么不篡位?”

魏宛道:“不知道。”

两人这话要是在京城说的,再被有心人听去,肯定要遭殃,还好这里不是京城,更是离京城十万八千里。

阿语道:“如果是韩信也要这样吗?”

魏宛道:“没错。”

阿语道:“可是文仲和韩信都没看出越王和刘邦想杀他们。”

“嗯。”魏宛觉得真正的历史只会更惨烈。

阿语道:“文仲和韩信行得正坐得端,真的会被别人几句话就打倒下吗?”

魏宛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历代佞臣皆能言善辩,真的说成假的,假的说成真的。”

“为什么没有看出他们不好?”阿语说。

魏宛道:“笑里藏刀,不好的人最会笑里藏刀。”

阿语:“卖鱼的也笑里藏刀吗?”

魏宛:“不是。”

阿语:“集市里的人都笑得很善良,他们是不是都在笑里藏刀?”

魏宛:“不是。”

阿语道:“如果卖鱼的不是好人,那集市里其他人也不是好人。”

魏宛道:“阿语,并不是笑着的人就心里藏刀,是不是好人,我们可以发现的。”

阿语道:“怎么发现?”

魏宛道:“特意是发现不了的,你要用心去发现。”

阿语:“用心?”

魏宛点头道:“用心,用眼睛。”

阿语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我知道了。”

魏宛道:“好啦,我们不说这个了。”

阿语嗯了声,指着书上的一句话道:“未知生知死是什么意思?”

魏宛看去,道:“这个字叫焉,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活人的事情还不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懂,哪有时间去琢磨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阿语认真点头,又指了一句,魏宛道:“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说的是人生在世,虽有高大威猛的七尺之躯,然而死了也不过一个棺材,一抔黄土,形随神灭,只有增加修养,锻炼品德,扬名立万,才是永垂不朽。”

“人死了的名声很重要吗?”阿语说。

魏宛意外,道:“你听懂啦?”

阿语点头:“嗯。”

“人死了会知道自己死后的名声吗?”阿语问。

魏宛道:“当然不会。”

阿语皱眉:“不会知道,为什么还要扬名立万?”

魏宛道:“有的人是为了子孙后代,有的人是为了大义,有的人是有能力,有的人不是为了扬名立万和死后名才去扬名立万的,有的人心怀天下,有的人心怀理想,他们心中的信念,所作作为,成就了名声。”

阿语听了,眼睛发亮道:“那他们都是好人。”

魏宛想了想,想说不一定,但是还是没说,大部分都是好人吧。

接着魏宛又读下一句,这本书上写的都是句子,魏宛看着一行道:“这句是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意思是宁愿像兰草和玉一般摧折粉碎,也不要像贱草萧艾长得茂盛。”

阿语点头,这回没问什么,魏宛继续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说的是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各种挫折,要想有一千个好时日是很难的,就像花儿的美不能开一百日。”

“野花就能开一百天。”阿语说。

魏宛道:“什么野花能开一百天?”

阿语说:“很多野花。”

魏宛不说啥了,继续道:“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说的是有道德的人做事不抱怨老天,也不抱怨别人。”

阿语道:“不道德的人就会抱怨老天和别人吗?”

魏宛道:“嗯,不成事的话。”

阿语:“不能怨天尤人是吗?”

魏宛道:“怨天尤人也没用啊。”

阿语点头。

魏宛道:“这句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旁苦李,为人所弃,意思是桃李虽然不会说话,但人们喜爱它们,来往不绝于树下,自然踩成一条小路,若是苦李,即使生在路旁,也会为人所摈弃。”

闻言,阿语道:“那苦李会不会太可怜了。”

魏宛道:“是吧。”

阿语道:“为什么有的李子是甜的,有的是苦的?”

魏宛摇头。

阿语说:“还有杏仁也是,有的是苦的,有的是甜的。”

魏宛道:“苦的杏仁不能吃。”

阿语点头道:“嗯,我知道,去年小苓子吃了几个杏仁,她的爹娘就请了大夫。”

魏宛不知道说什么了。

阿语抓着道:“朽木不可也,土之不可也,这几个字阿宁不认识。”

魏宛看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意为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

阿语:“腐烂的木头为什么不能雕刻?”

魏宛道:“因为朽木一碰就碎了。”

阿语道:“那粪土呢?是什么粪土?”

粪土还能是什么粪土?魏宛道:“就是粪土。”

阿语:“大河的粪土?”

魏宛眉尖抽了一下,道:“啊,是。”

说着,忙是岔开话题:“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阿语:“什么意思呀?”

魏宛道:“就是说颜回每天一竹笼饭一瓢冷水,住在贫民区一间破房子里,一般人受不了这种清贫,而颜回却能安贫乐道,淡然处之,虽然清贫却能保持顶天立地的气慨,很了不起的意思。”

阿语道:“一竹笼饭?没有蒸饼吗?”

魏宛道:“有没有我也不知道。”

阿语道:“颜回是谁?”

魏宛道:“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阿语点头:“孔子也住在贫民区吗?”

魏宛道:“不是。”

阿语道:“那为什么颜回住在贫民区?”

魏宛:“可能那里是颜回的故乡。”

“原来是这样。”阿语说:“颜回家里很穷吧。”

魏宛点头。

阿语道:“是因为穷才一直在故乡,不是为了安贫乐道才在故乡吗?”

魏宛哭笑不得:“我们接下来读这句,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说的是站在水边想吃鱼,不如回家去织渔网。”

阿语听了道:“不织渔网就抓不到鱼吗?为什么哥哥不用渔网也抓到鱼了?没有渔网就不能想吃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