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第二周的星期六,杨兵兄妹俩就按时去外公家了,不过这次去的不止他们两个,还有杨勇,杨勇听说杨兵两兄妹要学书法,不乐意了,因为他们三个从小到大几乎做什么都在一起,感情很好,现在抛开他去学其他的,那他就不干了。于是也磨着大人要学,二叔很为难,杨家的家教很好,家里的孩子都很爱学习,长辈们也都是喜闻乐见的,但是杨兵两兄妹是和自己的外公学习,又不是杨勇的外公,隔了一层,还不知道人家乐不乐意教呢,再说也有一定距离,当天也回来来,杨勇再一去就是三个孩子了,老人肯定嫌闹得慌,三个孩子在别人家里吃饭,也是要费粮食的,现在大家都不宽裕,想到这些,就劝杨勇不要去,谁知杨勇平时很听话,这次却说什么也不干,而且杨勇性格也很倔强,认定的事情他非要做,要不然上世杨勇也不可能考上大学了。
杨忠武没法,只好让李秀菊去和陈启英说,陈启英倒不好说什么,但她不能做主,毕竟是她父亲,教不教还得父亲说了算。她倒是表示赞同,三个孩子一块长大,一起玩耍感情很好,从没吵架打架的,两家人都很放心,如果三个孩子一起学习,就能产生竞争,小孩子也都喜欢比较,说不定是一件好事呢。于是杨忠武专门去了一趟杨玉的外公家,请他老人家在教杨兵兄妹的同时也教一下杨勇,态度很诚恳,天下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的嘛。杨玉外公答应得倒是很痛快,教两个孩子是教,三个孩子也是教,也不费什么事。听到这个消息,三个孩子都很高兴,杨勇更高兴,心里暗暗下决心要好好学。
两家父母给孩子们准备了书写工具,按照外公说的买了纸笔墨汁之类的,每个孩子都买了两套,一套在家用,一套在外公那里用,东西都是二叔到城里买的,这时候的东西也都不贵,而且二叔专门到印刷厂开的商店买的那种没有裁的纸,厚厚的一摞,拿回家自己裁,比买裁好的本子便宜多了,反正练书法要用好多纸,每个孩子买一摞,李季菊和陈启英看着还没开始学就花钱买这些东西,也有些心疼,但为了孩子也就忍了。爷爷也没说什么,奶奶很支持,奶奶虽然一辈子都在农村,但不是很有些见识。
杨兵和杨勇一人背个小背篓,杨勇背篓里装着他们兄妹三人的作业,还有带到外公家里的纸笔墨汁什么的,杨兵背篓里装着一些米,玉米面条之类的吃的东西,虽然外公不收学费什么的,他也不会收,但三个孩子每周在外公家要吃好几顿饭,现在又正是长身体吃得多的时候,很费粮食,外公家也没有太多的余粮,所以两家就决定隔一段时间背一些粮食过去。杨玉感叹,现在这日子真不好过啊,不过也就这一两年了,包产到户后,家家户户都是吃不完的粮食,谁还缺粮啊。
杨玉空手走在两个哥哥后面,心里却在盘算着,舅舅看样子是不会再上学了,重新上高中的话年龄也偏大,舅舅很孝顺,本来就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才没继续读书的,现在让他重新回到学校他肯定不干,学校里也不见得同意。如果不走考大学,毕业分配工作的路子,还有什么能改变家里的状况呢。杨玉想了几天,觉得暂时还没有更好的办法,只等包产到户以后,农民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粮食种在地里以后,不用强制出工了,就可以干很多事情了,舅舅头脑很灵活,胆子也很大,能接受新事物,如果让舅舅在农闲的时候做做小生意应该可以吧,八十年代初,刚开放不久,人们的物资很匮乏,只要有经济头脑,做什么都很赚钱,记得在八十年代流行东西都是一阵一阵的,有时个流行某件衣服,满大街都是那种衣服。如果舅舅真能那么做的话,应该是能赚钱的,那样的话,经济条件改善了,外公外婆的生活也能得到改善,就不会象前世那样生病了舍不得看病,结果小病拖成大病,最后成了不治了。对,就这么干,现在还不到时机,可以慢慢给舅舅灌输这方面的知识。
杨玉其实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二叔一家,按照原来的发展,三年后杨玉全家都会随军,那时家乡就只剩下二叔一家了,二姑也会考上大学,也应该给二叔谋个出路,二叔二婶人很好的,勤劳质朴,又能吃苦,二叔也当过兵见过世面,如果能和舅舅联手做生意,那岂不是更好?前世杨玉兄妹没和外公学书法,二叔一家和杨玉外公也没接触,现在不一样了,杨勇也经常在外公那里,以后大家就会很熟悉,联手也不是没有可能。
杨玉越想越觉得可行,不觉笑出声来。杨勇奇怪地回头看着她:“小玉怎么了,一个人在后面走还能笑出声来,想到了什么好事情吗?”
“没什么,就是想到一会外公要教我们写字,高兴呗。”杨玉说,心里想着,勇哥,咱们的好日子就要到了。
杨勇说:“真的啊,我也很想呢。”
“快点走吧,马上到了。”杨兵在前头说。
说着话,已经看得到外公家了。
外公家里没人,杨兵把东西放在屋檐下,对杨勇二人说:“我去找外公,你们等一会儿。”
杨勇以前没来过,放下东西后转来转去把院子瞧了个遍。一会儿,杨兵回来了,手里拿着钥匙,他说:“外公说今天天气好,他让牛再吃一会草,太早牵回来队长会说的,让我们进屋去先把学校里的作业做了。他一会就回来了。”
三个孩子开门进屋,把东西放好,拿出作业在堂屋的桌子上做作业,平时三个人也在一起做作业,也都习惯了,安安静静地认真做作业,小学一二年级的作业既简单又少,很快三人就都做完了,刚做完,外婆就收工回来了。看到三个孩子已经来了,还在乖乖地做作业,可高兴了,拉过三个孩子看了又看,夸了又夸,特别是杨勇,长得胖墩墩的,脸上红朴朴的,喜欢得不得了,老年人都喜欢孩子,杨勇也很乖巧,一口一个外婆,叫得外婆笑眯眯地。
听说孩子们还背了粮食了,外婆一个劲地说不用,自己外孙吃点东西还带什么粮食。杨勇说:“外婆,我爸我妈说,我们三个人又不是只吃这一两天,以后每个星期都要来的,哪能光吃外婆呢。”外婆直说不用,杨兵和杨玉也在一边说是两家大人决定的,如果不拿粮食就不让外公教了才作罢。
一会外公和舅舅也都回来了,舅舅回家和三个孩子打过招呼,父亲要教三个孩子学习,他就没再打扰去做事了。
吃过晚饭,在桌子上点上油灯,外公正式开始教三个孩子学习书法。他先看了孩子们准备的工具,一样一样的教他们认识这些东西,然后从握笔开始,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握笔。
握笔时,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拖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边教还边给他们讲,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见三个孩子似懂非懂,他也不急,只说慢慢来。
然后一个晚上就让杨玉他们一直拿笔,握笔,练习一会,甩甩酸了的手,休息一下,继续再来。外公则在一旁看着,有做得不好的,就及时纠正。杨玉三人知道了,这学习书法可能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外公见三人有些累了,于是说:“今天晚上就练到这里,人们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要想着怎么做才对,今天是第一天,就学这么多吧。”顿了顿,他又说:“你们是不是觉得不好玩,应该一来就写字?那是不行的,如果握笔姿势都不对,字是很难写好的,我对你们会很严格,以后学习书法也将是一个很苦的过程,如果你们哪个觉得坚持不了,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去玩,现在就可以提来,那就可以不学,如果现在不说,我就认为你们想学,也能学,到时候再想中途退出就不行了,要学就要坚持下去。”说完,个公很严肃的看着三人。
三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吱声,杨玉是不会退出的,她盯着两哥哥,生怕他们哪个说不,还好,两兄弟都没说退出,杨玉松了口气。
外公见三人都很坚定,也面lou微笑,挥手让他们去休息。
外婆早就给杨兵杨勇两兄弟准备了一张床,以前外婆子女多,家里也有多余的床,只要铺上被褥就行了,杨玉则和外婆睡,外公和舅舅睡。
星期天早上很早就起来,外公赶在放牛之前教孩子们,先检验了一下昨晚教的东西,然后给三个孩子一人准备了几张纸,让他们写横,先写了一横,引导孩子们观察,横的形状特征,又给他们细细地说了怎么写,要注意起笔和收笔,分别手把手地教,然后说:“你们不要忙着在纸上写,写不好也是浪费,你们先看,把外公教的在心里想一下再写,写了一个以后和外公写的对照,看看哪里不好,再想想该怎么写,一定要用心,不要图快。一人两张纸,一排写五个,中午我回来检查,看谁写得最好。”说完就走了。
杨玉三人怀着兴奋紧张的心情开始正式写字了,按照外公说的方法来写,半天才写一横,刚开始歪歪扭扭的,后来就好多了,果然仔细地看,慢慢地写,越写越好了。
中午外公回来看到三个孩子都很认真,杨兵年龄大些,写字有力道些,自然好看一些,表扬了三个孩子,又给他们布置了下一星期的量,要求他们每天都至少要练习半个小时,也不一定非要在纸上写,可以用手凭空画,心里想,每天写一篇,下周六来检查。吃过午饭,外公三人出工,杨玉兄妹就回家。
三人的每一次书法课就这样结束了,以后每周三人都同去同回从不间断,形成了习惯,后来杨军长到六岁以后也加入了这个队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