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问女儿:“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呀?”三岁的女儿睁着天真的大眼睛说:“我想当幼儿园的老师。”爸爸又问:“为什么呢?”女儿促狭的笑了笑:“因为这样我就可以管住小明,不让他上课偷吃东西了。”小明是她的同桌,女儿刚上幼儿园时就跟爸爸说过,她的同桌总是偷吃,而且还不给别人分享,严重影响了她上课,告诉老师老师也只是说说,没收他的零食,可是第二天他又会带来新的继续吃,她不想被人说爱打小报告,就不再理他了。
一个三岁的孩童不会知道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目标,她没有一个成熟的观念来让她清楚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想要什么,她只会受眼前的人或物的影响,有个“短暂的”未来,可能明天或者后天,她就会给你不一样的回答。
对于长大后的我们,对于已经进入社会,知道了现实生活的面貌的成年人,比之在校园里念着理想,想着未来多么美好的那个自己,已经有了很现实很实际的目标,离开象牙塔,走入沼泽地,才会知道路不都是平的,才会体会有的地方想要去,路都要自己来铺的辛苦。
从小到大不知道修改过多少次自己的理想,有老师,有科学家,漫画家,甚至在学习了关于居里夫人的一篇文章以后还立志要得一个诺贝尔奖,并且写在了小学毕业的黑板报上,那时候没有人会因为你多么离谱的想法而笑话你,因为大家都一样的“离谱”,没什么不同。
可是如果你到了大学,再对自己的同学说你的理想是拿个诺贝尔奖,你肯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嘲笑,因为在你的同学眼里,你跟他们是一个层次的水平,他们不觉得自己能做到的事是不会承认你能做到的,并且会对你的“不自量力”加以讽刺,以此来给自己一个慰藉:看吧,大家都这么会想,但是都做不到,并不是我哪里差,而是大家都一样。
你可能会说,那还是有人得了诺贝尔奖,还是有人在某一个领域达到了顶峰,超过了身边所有的人。选择权在你,或者从众,或者脱众。
每个人身边一开始出现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人,通过相处和自己的分析,来进行筛选,筛选过后留下的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你不清楚自己的志向之前,请尽早远离那些给你带来消极影响的人,否则你对自己未来的态度也会走上下坡路,你对自我的认知会变得低下,本来你可以做到的事也会做不到了。
古时候有孟母三迁,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不停的搬家,我们也要为了给自己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而不厌烦的“搬家”,直到落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为止。
未来从来不会来,现在的每一刻都属于未来,不要以为现在只是影响未来,其实现在就是未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