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密尔王室
作者:鬼与者      更新:2020-05-04 20:46      字数:2068

如果没有独立的房间,那么就只有车厢里是自己独立的空间了。当车窗关闭,音响声音调大,甩开路边的一切参照物,那么世界此时就是自己的了,与他人无关。

慕颜想起了《哈尔的移动城堡》。那个独立的,奇幻的,裹挟着爱情与抗争,勇敢和善良的梦想世界。纵然画面有些阴暗可怖,可是这不正映衬出了善与恶、美与丑的相对和绝对了吗?

而慕颜在看到前车亮起的尾灯的时候也会忽然警醒:世界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还有家人亲友,做好的自己才衬得起家人的希冀和亲友的关注。无论何时何地,你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身边和背后环绕着关心和爱护你的人,甚至也包括想要看你笑话瞧你出丑的人。而你就必须按照既定的思路和大众的眼光来出言行事,你要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对爱你和你爱的人负责。

让你变强大的是爱,只因你是为爱而生。

苝晶北部,有一个历史上被称为“京畿重镇”、“京师之枕”的地方。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在此处交汇,涓涓泉水汇聚而成一条温榆河流。说得接地气一些,就是山清水秀、水土丰厚,人杰地灵、气势磅礴。

“温泉泉水沸且清,仙源遥自丹砂生,沐日浴月泛灵液,微波细浪流琮琤”的诗句,是康熙赞誉汤山的诗句。这“一盆金汤”的汤山以温泉知名,并有大小汤山之分,历史悠久,以地热温泉而享有盛名。五十年后,此地建成了我国相关产业应用研究技术最高水平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魏莱科技城,也说明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哟。

在汤山往北,太行山脉下,生长着一众善良的人。他们在五八年开建十三菱水库的时候,响应号召,全力配合,默默无闻地进行了住宅的搬迁和土地的转移。成为了南、北新村的村民。位置的重要和地点的选择,都能说明这也是块宝地中的宝地哟。

金汤润玉,山脉养土,如此优等的地域孕育了如山如水的一对璧人。他们的结合是自由恋爱和家人介绍的综合结果。有诗曰: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人世间每个人事物的成形都有其渊源和过程才有所成果。慕颜就诞生在这个充满爱意的家庭里。原生家庭的基因和后天成长环境的因素是造就一个人秉性和质素的决定因素。天生的可人儿是为后天努力和奋斗的基底和根基。正可谓天生丽质。

良好的基因在南北特性互补的过程中得到极致完美的整合。而后天良好条件下的培养和塑造凝结出了这一颗耀眼明珠。

慕颜拥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严母慈父的组合是她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的先决条件。

云老师学业好,懂事早,在学业既成后停止深造回到家乡成为了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教书育人工作并且收获着桃李天下的硕果。

也因着她的单纯和对于工作的执着和热情,她没有选择到条件更好的城区学校任教,而是一直在郊区农村的小学校里扎根立足,教导着这片土地上的孩子像她一样学习成才,回报家乡。

慕颜对小时候妈妈工作的最深刻印象,就是每天早出晚归,在家还经常加班判卷子出篇子到深夜。那时候的试卷的制作有着很有年代感的手工做法:用专用的尖头钢笔在垫着钢板的蜡油纸上刻字,每一笔都需要用力恰当,才能将字深深地刻画在蜡纸上。一笔一划地印刻出要考题后,再用油印的方式一张一张地用滚轴印刷出给学生们的考试篇子。

不知道这种印刷篇子的技术是何时起源何时完结的,也不知道还有几个人和我一样对这种特殊的印制方法印象深刻,总之,那刻划在蜡纸上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带着特别的摩擦声音,每道题,每个字,都是妈妈心血的凝成。这样的卷子,真的是做一百遍一万遍也不会厌烦。

我那时候,最爱做的事就是帮妈妈刻卷子、判篇子。能在蜡纸上用钢尖笔偷偷划上一道印记,哪怕只是一个浅浅的印子,也会觉得好有成就感。而判卷子就更加地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的生杀特权了。在勾勾叉叉的过程中加加减减,在总合计算分数之后在卷首用红笔写上大大的数字,再学着妈妈的样子在分数下面划上两条横线作为显眼的标志,感觉自己就是这些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第一见证者呢。

而判卷的同时,还可以捎带着评述一下这位同学的答题水准,然后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格调,增加自己的阅历呢。这也算是慕颜独特的一种学习积累和刺激吧,她会很用心地收集大家错误的原因和位置,然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使自己的答题水平与日俱增,大有进步。

而妈妈所教的课程,也竟然含括了:语文,数学,音乐,自然,等等科目。不要觉得难以置信哦,在特别时间点的特定地点的学校,一师多用是很常见和普通的。毕竟那个时代的师资不足,愿意投身于郊区农村学校的更加少之又少。所以,能者就得多劳,“下节课还是由我来上”的语句就是平常得再平常的话啦!

林工是厂里的技术工人,心灵手巧,内心耿直。也就是因为这样,他和厂房车间里的机床电焊打了半辈子交道,真正成为一位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铁壁阿木木。然,也正是他娴熟的技艺和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使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一片的下岗大潮中依然挺立,保证了赚钱养家的能力和水平。他也因此和爱人一起,亲历和见证了生于六十年代的人群共有的那一份独有的记忆。

家,就是这样跟随时代的大潮渐行渐远渐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