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第一次见面是缘分
作者:咸平      更新:2020-03-28 09:38      字数:4051

再次在图书馆看到那个她时,安宁抛下了顾虑,走到了她的面前。

平时安宁都是敢作敢为,有什么说什么。唯独在喜欢的人面前无法表达。

“你似乎注意我很久了。”见面第一句话,安宁嗯了半天。

吐出了半口气,这半口气包含着多少顾虑和不安。

一个按照现实中的情况来看,安宁并不是高富帅;另一个未来的情况,写东写西未免没有安全和不得志方面的担忧。毕竟谁也不清楚鲁迅到底是怎么死的,比如现代鲁迅韩寒不是因为他父亲的缘由,才能够有所影响?世界并未有现实主义存在的土壤,而文者必然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可能向现实屈服的。

但是,一见钟情是一种奇妙的境界。它本质上是一种直观的感觉。

当然,这个有好多种解释。

从表面上看,一见钟情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长期存在于脑中的一种观念、一种审美意识,在受到外界刺激后的瞬间认同反应。我还以为,一见钟情不仅仅存在于男女之间,观赏一处景物,认识一个朋友,发现一本好书,都会引发体内某些激素发生化学反应,使人兴奋,获得一见钟情的感觉。

这种激素是什么呢?一种说法是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不仅能左右人们的行为,还参与情爱过程,促进人对异性(也包括同性)情感的产生。但是促使多巴胺等大量爱情激素的分泌则来源于基因。

大脑中心——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势不可挡地汹涌而出。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

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我们感觉爱的幸福。人们品尝巧克力时或瘾君子们在“腾云驾雾”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满足感,都是同样的机制在发生作用。幸好,我们的大脑能够区别彼此之间的不同。多巴胺好像一把能打开许多锁的万能钥匙,根据所处情景不同,在体内产生不同的反应。巧克力的气味、口味告诉大脑,我们正在吃东西;情侣的体味和香味提醒大脑,我们正在身陷爱中,并促使我们进行交配,以此繁衍后代。

多巴胺带来的“激情”,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古柯碱的成分刺激,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巅峰状态。总是有一段冷淡期。所以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新陈代谢。这样一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三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变为平静,从而进入冷淡期。

科学家揭示出了爱情在大脑中的位置,以及组成爱情的独特化学成分——多巴胺。研究同时表明,爱情带来的迷狂,在化学组成上,与人发疯的时候几乎完全一样。所以,那些表白“亲爱的,我爱你爱得发疯”的男女们,其实并没有夸张,他们在无意中,说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预言。

当然,多巴胺只是结果。或者说是一种结果。

那么,结果之前的因由在哪?

“一见钟情”是化学反应。可以说“一见钟情”是我们寻找最佳伴侣的一种特殊能力。

有科学分析显示:男女身上各有400种化学元素,而要400种元素完全契合的男女才会相爱。而人类具有的技能是,用0.4秒的时间,就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元素鉴别——因此我们经常说的“一见钟情”,并不缺乏人体科学依据。

20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通过自己开拓性的工作找到了解开嗅觉这一谜底的钥匙,清楚地阐明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工作方式。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揭示,有气味的物质会首先与气味受体结合,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上皮的气味受体细胞中。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随后被传输到大脑的嗅球的微小区域中,并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由此,人就能有意识地感受到比如茉莉花的香味,并在另一个时候想起这种气味.

有科学研究人员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请一些女性连续几天嗅不同男性的衬衫,并根据自己的喜好给他们打分。结果发现,男性的体味,不仅会让女性感到性兴奋,也会让女性产生呕吐。研究证实:让女性感到体味兴奋的男性,是女性喜欢的男性,恶心的体味是女性厌恶的男性。进一步观察发现:由于嗅觉带有十分明显的记忆功能。所以,女性在选择异性时,往往对与自己的遗传体味相似的男子,更容易产生兴趣,这可能与女性的早期恋父情结有关。与这样的男子亲近,有一见如故、期待已久、似曾相识的感觉。与此同时,女性并不喜欢与自己味道完全相同的男性。对于与父亲体味近似,但并不完全相同的男性成为女性择偶的首选。一些女性称其为:有一种十分迷人的气息和味道的男人。那些与女性的父亲体味相似的男子,最有可能成为女性择偶的候选人不是没有根据的。

还有一种解释也是激素的互相作用,但是比较复杂。

生物人类学家海伦(helenfisher)说,“从文化上讲,被我们吸引的人,往往拥有与我们相似的社会经济背景、教育水平、智力水平、长相等。”海伦说,“也就是说,你可以跟每个满足你标准的人踏进一个房间,但是你不会爱上每一个人。那是因为,从生物学的角度讲,有些类型的人吸引与他们迥然不同的人,而其他类型的人吸引与自己相似的人。这个比例是40%到60%。”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爱上特定类型的人?几年前,海伦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她研究人类大脑系统,想知道是否是有什么特质与控制性格的系统有关联。结果她发现了四组特质联系着四个不同的系统:多巴胺、血清素、睾丸素、雌性激素。

如果你知道一点脑科学和荷尔蒙的知识,你应该能够猜到与各个系统相关的性格特征。多巴胺导向的人是刺激寻求者,他们喜欢新奇、随意、灵活的事物。而受血清素支配的人普遍比较传统保守,他们寻求安宁,寻求规则,制定工作计划,而且常常是有宗教信仰的人。

那些被睾丸素支配的人,通常善于分析、有逻辑、多疑,还有点缺乏同情心,但是对数学和科学很在行。雌性激素导向的人比较直觉、善于表达情感、老练、想象力丰富、社交能力与言语能力强。

海伦制定了一些问题来估计人们与各个生物化学系统的相符程度,通过成千上万的用户的性格问卷。她仔细研究了人们选择约会对象时会选怎样的人。最终,她发现,从基本生物学的水平上讲,每一个生物化学系统都由其特定的偏好控制着他们的伴侣选择。“说到底,所有的相反性格都没有吸引力。”她解释说。

“血清素”往往与“血清素”结婚,而“多巴胺”往往更爱“多巴胺”,然而睾丸素与雌性激素往往互相吸引(异性相吸)。

很容易明白为什么被血清素(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控制的人也想要一个既遵守规则,也喜欢制定工作计划的人(这种关系有利于抚养孩子)。同样不难想象,像“多巴胺”那种对自然随意和兴奋刺激有着特别偏好的人会喜欢一个愿意立即抛弃所有飞去法国的人。

要怎么解释性格迥异的一对呢?要解释确实有点难。但从古至今来讲,“‘雌性激素’需要‘睾丸素’的技术能力、决断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而‘睾丸素’需要‘雌性激素’的阅人、同情和理解能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清晰互补的。

想想希拉里和克林顿,表面上看,他们的关系有点反常,但是当你把希拉里看成受睾丸素支配,克林顿被雌性激素控制,你就不会这么觉得了。

当然,一见钟情也存在假象。这是安宁不安的原因。

“一见钟情”也存在男女差异,即男性“一见钟情”发生的概率更高一些。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男性更容易“以貌取人”,而女性更注重对方的内涵。

当人凭直觉认为“自己开始喜欢那个人”之后,就会给对方身上的优点寻找种种理由,

通过寻找理由,又使自己的直觉“正当化”。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从脑的构造上来说,直觉是由大脑扁桃体掌管的。扁桃体会把以前喜欢或厌恶的情感经验保存下来,并根据这些经验进行瞬间判断,由大脑新皮层理性地思考判断的理由。

“适应性无意识能力”也是由大脑扁桃体负责掌控的。昆虫等低等生物在与异性相遇的瞬间便会产生“恋爱行为”。如果不在瞬间采取行动,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它们不像我们人类拥有移动电话、电子信箱等通讯工具,更不可能交换电话号码或信箱地址以便日后联系。我们人类凭“适应性无意识”对异性“一见钟情”,也许是动物本能的一种体现吧。

这也告诉了我们不要太多犹豫,轻易错过。

所以,一见钟情是嗅觉分析或者是神经递质所展现出来的吸引和互补从而导致的一种适应性无意识能力,这是本质。

其次,它是一种审美活动。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创意,一种艺术。

回到安宁的对面,女孩子喝水表现出来的任性和随意以及若即若离的感觉,让安宁无法停止审美。

并不仅仅是水好喝,当一个女孩喝水都能表现出艺术来的时候,对面的男孩能一见钟情只能说明他的审美能力比较高。

这种最最普通的行为背后,其实反应的是艺术层次中的逸格。能格,秒格,神格,逸格中的最高品质的逸格。

怎么说呢?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

最高的艺术就是她的媒介,形式都很简单,但是意味又最为深远,格调又最高。

西施顾盼,东施岂能效颦?所以,曰之逸格,超越了神似。

总之,见面是缘分,是一种媒介,一种联系,然后才到达结果。

结果是什么呢?恋爱,假象揭示后的二见钟情,或者假象揭示后的离去。

恋爱是什么呢?恋爱是一种交互式信息网络,是一种承诺。

恋爱之后呢?再后来呢?如果穷根究底的话,那就是信任。

当男女之间的感情进行到1到3年之后,体内分泌的泌多巴胺和羟色胺、荷尔蒙等激素分泌量会逐步减少,但如果方能够相互信任理解,相互忠诚,脑后垂体会逐渐分泌出一种叫羟色巴胺的激素,使男女双方生产相互依赖性,并有幸福和满足感。羟色巴胺的分泌周期大约为:58-79年。

所以之后的之后,信任很重要。

言归正传,安宁,这命运中的第一次见面是如何的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