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一团迷雾
作者:圣殿主人      更新:2020-03-17 19:43      字数:3937

国图的大库,是国图的藏书库,里面不只是图书,也有很多竹简,绢书,字画以及与书籍有关的各种文物,比如古代的雕版印刷设备。

由于面积有限,国图并没有将所有的图书都摆放在阅览室供读者阅读,通常是有一个轮换周期,按周期将书分批提供给读者阅览,如果读者要阅览的图书,在阅览区没有,就要由工作人员查找内部图书管理系统,找到在大库中的存放位置,然后从大库中提出来交给读者。

而这个借阅流程比较麻烦,对于一般的读者,如果需要的书在大库中,往往只能通过国图的电子图书网址,阅读其电子版。

只有达到一定的职务级别,或者持有特定单位的介绍信,国图才会从大库中将书取出,但也只能在指定的阅览室短期阅读,必须当天借,当天还,看不完的,就要每次重复上述流程,相当的繁琐。

在国图看来,陆凡的这本《历史背后推动力的研究》,在出版之初,就引起过学术界的争论,后来还被上层认为书中宣扬的内容,以及所体现的价值观与国家的基本价值观相违背。

作者陆凡在那场政治运动中还因此受到了批判,并最终将性命也搭了进去。

虽然已经距离那场政治运动将近40年了,但在学术界,那个时期产生的思想冲击仍在。

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类政治敏感性较强的书籍,往往是不参与轮换的,仅仅是为了满足收藏这一个目的,通常从收录进来就一直存放在大库中,从没有机会与读者见面。

女孩显然是被赵梵音高大俊朗的外形所吸引,不由自主的将这国图不成文的规矩一股脑的都抖了出来。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机密,对于经常在国图找资料的人来说,对这不成文的规矩多多少少都有所了解。

所以很多内部工作人员,也利用这个不成文的规矩赚点外快,暗自向读者收些钱,就可以顺利看到想要的书籍。

赵梵音听了女孩的解释,抓住了话中的两个要点:

第一,女孩说这本书“基本”没有被拿出过大库,那就是说,虽然次数少的可怜,但仍然被人借阅过。

第二,如果被外借过,那也是很久前的事情了,那么这书是怎么突然出现在阅览室中?应该不是管理人员工作疏忽,一定是有人偷偷拿出来,放在这里,并等待某个人看到。

那么将书拿出来的这个人是谁?

他又希望让谁看到?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那个他希望看到这本书的人会是我吗?

。。。。。。

不可能,我和欧阳来国图这件事太随机了,他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

难道他不是针对特定的我,而只是有人看到即可?

那这人的目的是什么?

是要为陆凡翻案吗?

有这个可能,但将翻案寄托在一个随机的人看了就可以,这不是很幼稚吗?

另外从书中的内容来看,这本书的观点,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很多思想极端的书和人都早已翻案了,这么些年都过去了,应该也早被翻案了啊。

应该不是为了翻案。

昨天自己看到这本书,不到一天,就在陆教授家知道了陆凡是陆教授的大哥,而且那幅画,怎么和最近梦中的场景那么相似?

难道这都是巧合?

作为一个理科生,赵梵音是不相信什么奇遇,巧合,鬼神的,他坚信自然发生的事情,大多是随机的,如果这么多随机的事情同时发生,而且指向同一个目标,这个概率实在是太小太小。

如果从这个结论反推回去,那这些事情的起点就一定不是随机的,而是人为的,一定是背后有人捣鬼。

但和欧阳来国图、那个梦、甚至那捡来的奇石,这些事情不似有人刻意安排啊,那么这些为什么又会串联起来?

又最终与陆教授的兄长发生了关联?

难道冥冥之中,真有天意?

。。。。。。

如果这些事情不是随机发生,而是人为安排的呢?

欧阳要来国图是为了查资料,而查资料是为了做一个历史考证项目,而这个项目是由国家发起的,顺着这个思路,似乎连国家都被牵扯了进来。

捡到那块奇石的北郊之行,是由赵梵音发起的,原因是此前曾频繁出差,没有机会与朋友和欧阳相聚,而频繁出差则是由公司安排的,难道公司也要被牵扯进来?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这个反推根本站不住脚,过程中有太多的不确定了,如果陆教授没有接这个项目,或欧阳早已收集到了所有资料而不到国图来呢?

如果我们只是打算找个卡拉ok聚聚,或者不是去北郊,而是去了其他地方呢?

有些爱钻牛角尖,又有些富于推理的赵梵音,此时大脑真的是有些不够用了,要这么下去,简直整个世界都是个阴谋了,而这个阴谋还是围绕着他的,我这么一个小人物,犯得上吗?

努力摆脱了这不靠谱的推理,从理性上,他坚信这一切都不是什么阴谋,但也不是什么巧合,甚至什么也不是。

但在内心深处,又对这两天发生的一切欲罢不能,同时也摆脱不掉,它们不停的主动找上自己,所有的细节全部印在自己脑海中,并隐约感觉这些事情的发生,是在暗示着什么,或试图揭示着什么。

未来应该还会有与此相关的事情发生,而这只是个开始。

头疼啊。。。。。。

不再纠缠第二个疑问,冲女孩艰难的挤出一丝笑容,轻柔的说,“谢谢你,你刚才说这本书“基本”没有被外借过,那意思是不是查询显示确有人借阅过这本书?能告诉我是谁吗?”,赵梵音特别强调了“基本”这两个字。

女孩见自己的一番话,引得对面的男孩,半晌无语,脸上阴晴不定,不知在想什么,不禁莫名有些紧张,突然听得赵梵音的话语,有些没反应过来,停顿了一下,才说:

“你看,这是我的查询结果,这是书的简介和基本信息,下面的借阅历史,这本书只是在1997年7月6日这天被借出过”,女孩一边仔细浏览内部图书管理系统中关于这本书的信息,一边将看到的内容概要说给赵梵音。

“能看到是谁借的吗?”赵梵音听到能查到借阅信息,立刻兴奋起来,紧接着问。

“嗯,我点进去看一下,”女孩点击了借阅记录旁的“详细信息”按钮,在弹出的界面中,看到一行字:

“1997年7月6日,借阅人:陆一迪(华大考古系),借阅事由:项目研究。出借时间:9点15分;归还时间:9点25分。”

女孩一边看,一边读给赵梵音听。

“什么?陆一迪?华大考古系?”,赵梵音心中一动,急忙绕过书桌,走到女孩身前,俯下身来,向屏幕看去。

女孩没想到赵梵音突然走过来,而且离自己这么近,一股生气勃勃的男子气息扑面而来,不禁脸上一红,一时手足无措。

赵梵音仔细看着屏幕上的字,倒是没有察觉到女孩的异样。

确实,女孩念得没错。

陆一迪是谁?还是华大考古系的,难道就是陆教授?

再看日期,7月6日,那不正是陆教授家墙上那幅画上的日期吗?

难道陆教授这天来,是为了纪念兄长?

陆教授家就有这本书,为什么还要来借?

借书这么麻烦,为什么只借了10分钟?

10分钟能干什么?

“写字!”,突然灵光乍现。

对,陆教授自己就有这本书,为什么还要那么麻烦的到国图来借?

而且10分钟够干什么?

只为了看一眼吗?

不可能,这本书能有什么特别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她来借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那首诗提在书上!

10分钟足够了!

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赵梵音又将界面退回到上个界面,只有一条借阅记录。

那么说,这些年除了陆教授没有其他人借阅过,那这首诗八成就是陆教授写的。

她写这首诗是为什么?

要给谁看?

给我吗?

不可能,97年,那时我才上小学,字都不认识几个,而且还在老家,离华都上千公里呢,怎么可能是为了让我看到。

这首诗明显有着预言和神秘的色彩,作为一个考古学家,一个科学工作者,怎么会写这么一首诗?

这明显违背陆教授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价值观啊。

这诗哪像是个大学教授写的?

恐怕只有古代的巫师才会这么写。

。。。。。。

又是一连串的疑问,赵梵音觉得自己好像掉进了无底洞,又好像有一张大网,一张无数疑问编织的网,深深的将自己缠绕在其中,不得而出,稍一挣扎,网就收紧一下,将自己牢牢锁定其中。

想到这里,赵梵音有些颓然,无力的站直身子,这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发生的太过集中和突然,而我为什么要陷入其中呢?

没有再问什么,只是向女孩询问是否可以将这本书复印一下。

女孩告诉他可以到三楼的复印室。

来到复印室,让工作人员将整本书复印并装订好,一页都不要少。

不多时,一本整齐的复印版就做好了,这里的工作人员估计是常接这样的活,很麻利也很熟练,复印出来的书与原书并无二致,字迹清晰,装帧整齐,薄厚也差不多。

付过账,将图书归还,赵梵音才缓慢走出了国图,坐回车里。

发了一阵呆,看着车窗外,路上川流不息,天空已经有些泛黄,巨大的落日悬在西方的天际,夕阳照得车内暖洋洋的,一切是那么的真实和亲切。

而自己在这短短的一天,却仿佛在另一个时空中迷失了很久。

太累了。

看时间,自己在国图已经呆了一下午,接踵而至的奇遇,让他根本意识不到时间在流逝。

莫名涌起一阵倦意,但他不想在车里打盹,而是坚持着将车开向了东郊白青岚的家。

遇到这么多的事情,他需要找人倾诉。

欧阳走了,只有姐姐可以承担这个角色。

此时此刻,赵梵音觉得自己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得到姐姐的抚慰,就如同小时候看完鬼怪电影后那样。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赵梵音不愿去想,也想不明白,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没准明早醒来,这一切都已烟消云散。。。。。。

。。。。。。

“陆凡,陆凡”,李贝尔嘴里默念着这个名字,似乎在哪里见到过,突然一拍脑门,冲着李约瑟说道:

“爷爷,我想起来了,这个‘陆凡’,似乎是第一个揭秘‘降临者’的人,只不过那时对他们还不这么称呼,所以他称之为‘未知力量’!”

“对,是这么回事,不过这个人死得太早了,不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