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项梁要钟离昧去找一个楚王的后裔来做楚王。
钟离昧找到了放羊娃芈心。
在那个拼爹的时代,芈心凭借爷爷是楚怀王,终于当上了新的楚怀王!
当然他这个楚怀王只是名义上的,没有任何实际权力,楚国的实际权力在项梁手里,他才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这样,六国中的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除了韩国以外就已经全部复国了!
陈胜派去北征的武臣自立为赵王。
其部将韩广在攻略燕地后也自立为燕王。
攻取魏国旧地的周市虽未自立为王,却立了魏国后裔宁陵君魏咎为王,而自任魏相。
田儋,原是战国时期齐国王族,秦国灭亡齐国后,与其堂弟田荣、田横移居狄县。
其在当地势力雄厚,家族强盛,颇得人心。
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以后,田儋趁机杀死狄县县令,举兵起义,自立为齐王,攻取平定齐国故地。
因此,在芈心被立为楚怀王,楚国复立以后,有一个人坐不住了!
谁呢?
就是张良!
张良出身高贵,本是韩国名门望族,从他祖父到父亲,五代相韩。
谁想到了张良这一辈,韩国没了,张良从小立志要继承祖辈父辈的传统,继续相韩的梦想只能破灭了!
秦国横扫六国时,韩王安是第一个向秦始皇投降的,韩国不是因为兵败而亡国的,他实际上是被韩王安送给秦国的。
公元前233年,韩王安向秦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聘秦。
韩国王族也得以全部保全!
只是因为后来韩国贵族叛乱,韩王安才被连累处死!
那个时候张良年纪尚轻,还未曾为处于困境中的韩国作出什么贡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土被他人侵占。
匆匆十数载过去,韩国以前的老百姓本来就对将他们卖给秦国的韩国王室没有什么感情。
说句实在话,没有人会对将自己卖给别人的人有感情!老百姓们早就已经忘记了韩国,他们只要有田种,有饭吃,平安度日,谁还管你复不复国。
复国了他们又有什么好处,再被韩国王室卖给什么楚始皇,齐始皇吗?
自己安稳的小家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靠那些达官贵人,靠不住!
造什么反?
造反可是要砍头的!
所以韩国的情况跟楚国是完全不一样的。楚国是“怀王入秦而不反,楚人哀之至今”。楚怀王无辜被秦人扣留,最终客死他国,此事引发了楚人对怀王的同情,以及对秦国的憎恨。
所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而对于韩国王室,韩国人民在“哀其不幸”的同时,更多地是“怒其不争”!
没有人愿意去为烂泥扶不上墙的韩国王室去卖命!
也许中国韩国,唯独张良,还时时刻刻铭记着,朝思夜想,一定要复辟韩国。
也许韩国王室都虞姬放弃了,唯有他还矢志不移!
纵然在博浪沙锥击秦始皇的那次行动最后失败了,也未曾让张良的内心对复国的梦想放弃丝毫。
即使他得到了刘三的赏识,在他那里有一种遇到了伯乐的感觉,但是光复韩国的梦想他却从来都不肯放弃,也永远也不会放弃。
现在他一见楚国复立,自然又重新燃起对复国的希望。
想了好些日子,张良觉得自己已经深思熟虑了,便跑来找钟离昧一块商量。
他对钟离昧说:“钟离师兄,我想去寻找韩王的后代,来光复我们韩国!”
钟离昧说:“你这个想法非常好,但是要光复韩国,难度可不少,前面困难重重,你可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因为韩国现在还处在秦国的势力范围内,那里可没有任何起义军可以配合你行动。
我建议你可以去找项公借一支精兵帮助你前去收复韩国的城池。”
张良也知道,自己如果要想向项梁借兵的话,那必须要有项伯在旁边陪着自己才行!
张良见完了自己的钟离师兄以后,又赶过来见刘三。
他诚恳地说:“自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以来,当年的六国,已立有五国:魏、赵、燕、齐、楚。唯独我们韩国尚未复立。
我张良日思夜想,苦苦追求的,无非就是想复立故国。我思前想后,这件事情需哟欲项公相助,帮着立韩,才有可能成功。”
刘三听得此话,有些失落地说:“韩国如果要立国,首先你必须赶到颍川。那里现在可还在秦军手里,你如何去得?好歹须等寻着了韩王的后人,有军马护卫着,才可前去。”
张良说道:“我意已决,明日便去求项公。其他的事情我倒是不太在乎,只是我要离开沛公你,还真有些舍不得。
张良今日前来,特来告知沛公一声,还请沛公千万莫怪!”
刘三见他去意甚坚,看来挽留不了。
便只好顺水推舟地道:“先生一片忠心刘三怎好阻拦?只是要想寻得韩国王室公子也非易事,应该大费精力。项公手下兵多将广,可以向他寻求帮助。”
张良道:“我钟离师兄的建议也是如此。待会我就去见项公,让他帮忙。”
说过了,遂与刘三告辞,独自一人,出来寻项伯。
项伯跟张良的感情那可是杠杠的,因为项伯的命都是张良救的。
张良求他帮忙,他当然是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项伯陪同张良来见项梁,双方坐定之后,张良对项梁循循善诱地说:
“现在有一件我看来对反秦大业十分有利的事情,不知道武信君愿不愿意听?”
项梁也知道张良曾经救了项伯的性命,所以他也不太好拨张良的面子,尤其是项伯还在旁边。
他不得不恭敬地说:“项某愿意聆听先生的高见!”
张良诚恳地说:“武信君顺应民意立楚后,如今自大泽乡起兵以来,楚、齐、赵、燕、魏五国都已经重建。
只有韩国还没有恢复,我以为迟早会有人拥立一位韩国新主的。
既然如此,武信君你为何不趁此时机由您再立一位韩王,以免让他人争先呢。
那样韩王也会感恩于项公,韩国也自然与项公到时也是友非敌了。”
项梁自然也是雄心勃勃的,他觉得张良说得十分在理。
他当然希望韩国跟自己是一伙的,其实他希望全天下都听从自己的最好!
他对这个建议还满有兴趣,便关切地问道:“韩王的子孙现在还找得到吗?”
张良答应说:“据我知道,韩公子横阳君成还在,听说还十分贤德,项公可立他为韩王。”
项梁欣然接受了张良这一建议,并且请他前去寻访韩王成。
要知道韩国和其他五国的灭亡是不一样的,他可是第一个向秦始皇投降的,所以但是韩国王室是得以整体保全的。只是后来韩国贵族叛乱,韩王安才因被连累,才被处死!
韩王安有个弟弟和叔叔韩成和韩信。他们当时逃了出来流落民间。
张良早已经在着手这件事了,因此很快便把韩成和韩信(此韩信非彼韩信,这个韩信是韩国王室)找到了。
然后他就再回到薛城向武信君项梁报告。
于是,项梁任命张良为韩国司徒,韩信为韩国将军,辅佐韩成作为韩王还都阳翟。
他先借了张良一千兵马,准备先夺取几座韩国过去的县城,站稳脚跟再说。
张良压根就没有想到,他思念已久的复国之举,就这般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恢复祖先故国,是张良多年来梦寐以求并为之一直奋斗不止的目标,如今总算初步得到实现。
然而在这个群雄逐鹿的时候,韩成又是否是一个能成大器的王者?
当梦想逼近的一刻,张良反而变得彷徨和犹豫,他不禁彻夜难眠。
沛公在为他饯别时,两人的心情都非常沉重。
自从沛公如饥似渴地倾听他讲述他曾经学过的《太公兵法》以来,他就将沛公引为知己。
说真的,他是不想和刘三分手的,因为他觉得刘三是一个真正懂他的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但是,身为两世相韩的韩国贵族之后,他是多么希望知己能象祖父和父亲那样,作为第三代韩国宰相。
刘三在遇到张良之前,没有什么谋略,成天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乱转。
自从遇到张良之后,经过张良的点拨,他才开始走出困境,如鱼得水。他开始懂得,即使手下兵多将广,如果没有有谋略的人为自己运筹帷幄,自己也很难成功。
然而,他又有什么理由留住张良,不使他回到自己的故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他是欲说还休,心中惆怅,却不好开口。
最后,张良说了,如果我复国成功了,还去相助沛公!
在漫漫西去的路上,张良没有任何还乡的得意之感。
他要回到阳翟去了,那里是他的故都,也是他的故乡。那里有他祖宗的坟墓、掩埋着他先人的骨殖。
故国啊,你的儿子归来了!
这一年张良拥立韩王成,带着一千多人马杀回韩国故地,在颖川郡占了几座县城。
由于势单力薄,始终未成气候。主要是韩国人民也根本就不支持他,因为唐门已经被韩国王室伤透了心。秦朝的大军一来他们又退走,一去他们又卷土重来,如潮涨潮落一般,立足未稳,疲于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