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 燕王朱棣
作者:刑无忧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222

王朱棣的王妃徐氏,乃是中山王徐达之女,徐达的长继承了他的爵位,成为第二代的魏国公,加上比起他下面的几个弟兄姐妹,徐辉祖地年龄明显大过他们一截,而最小的那个小妹徐妙锦,甚至年龄还不足徐辉祖的一半,比起徐辉祖的长女的年龄还小好几岁呢!

长兄为父,因此他下面的几个兄弟姐妹,譬如徐增寿,燕王妃徐氏等,都对徐辉祖颇为的敬畏。

而徐增寿与燕王妃徐氏,这对姐弟,因为二人年龄最是相近,因此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尤为的好,毕竟对于他们这对姐弟来说,徐辉祖年龄大过他们太多,又为人严肃,不芶言笑,比起父亲徐达来,似乎还要地冷然。而小妹徐妙锦的年龄又太小了,在他们的眼中,只能算是个孩子。

所以这一次,燕王朱棣携带王妃进京前来奔丧,燕王妃徐氏就是住在徐增寿的做左督府的。至于大哥徐辉祖那边,只是平时上门拜见一下也就了事。

——————————————————————

此时的燕王朱棣,正心不在焉地陪着王妃徐氏,在左都督后花园中闲坐着,秋高气爽的今天却没有带给朱棣半分凉爽的感觉,因为表面平静的他,此时心中却火烧火燎地,一脑子地思考着朱元璋今日召开的群臣会议,到底会议论或是做了一些什么样地决定——心怀宏图大志的他。不可能不对这个刚刚空出来的皇储的位置不感兴趣……以前太子朱标在世的时候,他虽然也偶尔有过这种想法,但是心中却也没有太过在意,毕竟朱标的仁义天下皆知,万民拥戴,他区区一个燕王根本不可能将其挤下台来。然而现在却不一样了,太子朱标居然病逝了,一时间,深深隐藏在心底地这种欲望,立刻被千百倍的激发了,否则,他也不可能在从徐增寿口中得知他今日被朱元璋传去召开群臣会议之后,会变得这般心神不定。

与朱标朱允文的那略显阴柔长相不同。燕王朱棣,却是长着一张四四方方,线条刚毅的国字脸,若是他与朱标站在一起,很难相信,这两个人会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难怪外界有传言,说燕王朱棣,其实根本就不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

实际上,关于燕王朱棣的亲生母亲,除了当事人以及朱元璋等人之外。恐怕真就无人得知了,关于他的绅士,直到六七百年地后世,还是一个谜,这在常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这个谜确实存在,数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后世的学者们。历经考证,很多的人都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其实朱棣的生母并不是马皇后,甚至有史料记载,朱棣有一半的朝鲜血统,其母很可能是朱元璋的朝鲜妃子。

当然了,这些只是题外话。暂且不提。

————————————————————————

却说那燕王妃,对于心不在焉陪着自己的燕王朱棣,也感到相当地不满意。忍不住地开口问道,“王爷。您到底在想些什么呢?”这燕王妃的容貌也是相当的艳丽,而且与她的小妹徐妙锦地容貌,尤为的相似,若是她能够再年轻个十来岁的话,与徐妙锦站在一块,不知情的人,恐怕都会认为二人是孪生姐妹呢。

朱棣含糊了几句,正要随口找个解释,却见左都督徐增寿与谷王朱惠二人一脸悻悻地携手而来。他顾不得与燕王妃多言,丢下一句话说道,“本王有事要与增寿及皇弟相商,王妃你且在此处等候就是!“言罢,不不等徐氏有所反应,立刻起身向那徐增寿二人迎了过去。

三人低声说了几句之后,那燕王朱棣回头看了一眼燕王妃,继而就跟着徐增寿二人,往书房而去。

三人一行,很快地就来到了书房,关好门窗,遣散仆人之后,那谷王朱惠就将今日大殿上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向燕王说了一遍,顿时燕王朱棣,脸色阴郁不已。

只见那徐增寿懊恼地拍了一下桌子,道,“王爷,唉!这次皇上召见我等商议立储一事,孝与谷王也都出力了,奈何那刘三吾,齐泰之类倚老卖老,一意孤行,力谏万岁,以至于最后,皇

有意于册封皇孙允文了。”

朱棣阴沉着脸坐在上首,沉默不语,他来京奔丧之前,就已想到了必定有这么一天,所以这段时日来,他除了奔丧以外,还暗地中去接触如徐增寿,朱惠这等与他关系很好的朝中大臣,希望这些大臣们能够在朱元璋决定册立储君地时候,为其造势。因此他的心思,如徐增寿及谷王朱惠,自然也都一清二楚。

“哼!”就见那燕王冷哼了一声道,“允文不过是黄口小儿,居然也要爬到本王头上?”

“最可气的是,此番立储商议,就连令兄魏国公都为皇孙说话!徐大人您竟然也不阻止!”谷王朱惠有些不悦地对那徐增寿说道。

徐增寿顿时涨红了脸,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事实情况的确如此,一辈子生活在大哥阴影下的他,在魏国公徐辉祖开口为朱允文撑腰的时候,他根本就连P都不敢放一个!

朱棣一眼看出了徐增寿的尴尬窘迫,连忙一笑道,“皇弟,你也莫要为难增寿了,魏国公是什么样的人,你我难道还不了解吗?连本王地王妃,见到他之后,一样是大气不敢喘一下!”

朱棣了一口气道,“允文无能,不足为虑,只是朝中齐泰、黄子澄、齐泰之类却甚是可恶,哦,对了,还有那方孝孺,也是非常了得,一些大事之上,父皇也常常都会去请教于他,不知本王可否有机会与其交好?”

徐增寿脸色一哂,应道。“王爷,还是算了吧,那方孝孺,孤傲的紧,油盐不进,又是皇孙允文之师,想要讨好于他,恐怕千难万难。”

“徐大人说的是,”谷王朱惠附和道,“那方孝孺,本王也曾见过几次,是个眼睛长在头顶上的家伙,着实令人厌恶地紧!”

朱棣点了点头,不再多说方孝孺,反而是沉吟地说道,“至于魏国公哪里……”

徐增寿闻言,终于咬了咬牙,道,“王爷,您放心,家兄那处,增寿自当以情理说服他,依我看来,想必他也是一时糊涂了,才会拥戴皇孙,必不会是有意怠慢王爷您

“不!”朱棣伸手摇了摇道,“魏国公那里,增寿你也不必插手了,本王会让令姐出面说之。”朱微微一笑道,“毕竟令姐也是本王的王妃啊!”

谷王朱惠赞同道,“皇兄说的是,燕王妃乃是贤惠之人,想必她自然能够居中调和,届时魏国公应该也会自然觉悟!”

“此外,除了魏国公那处,朝中还有不少的有情之士,还需要两位多多联络,毕竟本王不可能长久呆在京城中,迟早是要回北平的!”燕王朱轻声吩咐道,“譬如,曹国公李景隆,他乃是我大明故将李文忠大人字字,威慑朝野,手握重兵,难念父皇每每出巡,届时他随同前往,此人在父皇心中分量颇重!当然了,如后宫中官,嫔妃侍从等,尔等也要多多拉拢,毕竟这些人虽然没有什么权势,但是却胜在消息灵通……”

接着朱棣又相继说了几个人名,诸如武定侯郭英,大都督府佥事、大将军耿炳文、凉国公蓝玉、都察院左都御史袁泰、刑部右侍郎暴昭……等等,左都督徐增寿与谷王朱惠皆都一一记在心中。

徐增寿更是立刻誓言旦旦地表示忠心,道,“增寿遵命,弟定当联系朝中有识之士,同心同力,为殿下出力!”

这时候谷王朱惠忽然想到了一人,于是他立刻对朱棣说道,“皇兄,不知你可曾听说过刘子风此人?”

朱棣心中一动,道,“本王虽然久居北平,对朝中之事,不能及时得知,但是这刘子风,倒也有曾耳闻过,怎么?皇弟,你对那刘子风很熟么?”

谷王朱惠尴尬地一笑道,“很熟倒是说不上,只是见过几次罢了,只是父皇如今对此子颇为的倚重,很多事情都是让他来悄悄处理,诸如韩国公李善长一案,以及那驸马欧阳伦一案,在案情浮出水面之前,甚至连我们这种皇子皇孙都没有得到消息,可见,此子非同一般啊……”

燕王朱棣微微眯起了眼睛,道,“不错,此子如今风头之盛,当朝众臣中,无出其右……”

。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