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 册立争议
作者:刑无忧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248

君归天,举国皆丧,整个京城,似乎全都陷入了灰蒙中,原本挂着大红灯笼的酒楼,及各种商铺,全都换上了粗麻或是白布灯笼。

而朱元璋,也似乎一下子又老了许多,原本笔挺地背膀也似乎有些驼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天下间最痛苦的事情,恐怕莫过如此了。

而也因为朱标的忽然逝世,刘子风与铁胜男的婚事自然被暂且搁置了下来,恐怕在这一年半载的时间里,都不大可能在举行了。

各地的藩王及地方大员,也在几天之后,速速感到了京城之中为朱标奔丧,而刘子风也第一次见到了进京奔丧,并且抽空来登门拜访的未来岳父——山东布政使铁铉。

初次见到铁铉的刘子风,着实是“惊艳”,哦,不,是“惊吓”了一番,那铁铉的长相啊,说好听一点,就是不好看,说难听的,那就是奇丑无比啊【估计那铁铉的婆娘若是没有给他戴绿帽子,那铁胜男也应该是遗传母亲的容貌了,因为,这对父女之间,根本就没有半点相似之处。】

而根本不知道自己认识,并且相处了大半个月的“楚姑娘”就是铁的女儿的刘子风,一见到铁铉的模样,心中就不禁暗暗叫苦,丫的,这铁长的这般丑陋,估计他女儿,也好不到哪里去,刘子风这一瞬间,真的想哭啊——倒不是说,刘子风是以貌取人。只是男人地心态其实都是一样的,谁不希望自己的老婆漂亮一点?谁愿意一辈子陪着一个如同东施一般的婆娘……

反而是铁铉,对刘子风十分的感兴趣,拉着刘子风东一句贤婿,西一句的贤婿,叫个不停。让刘子风浑身起了厚厚地一层鸡皮疙瘩!

直到铁铉离开之后,刘子风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拉着刘三吾,哭丧着脸哀求道,“爷爷,我求你了,能不能取消婚事啊?”

换来地回答,就是刘三吾在他脑门上很干脆地几个暴栗……

————————————————————————

朱标浩大的丧礼整整举行了半个月之久。到了八月,葬太子于马皇后陵之右,谥曰“懿文”。

父亲的病逝,使得十五岁的朱允文哭得几乎是每日都要晕死过去几次,而原本活泼好动,似乎对什么事情都抱有好奇心的小公主朱湘云,也变得异常的沉默,她并没有像自己的哥哥朱允文那般哭泣个不停,但是这种将悲伤压抑在心底的行为,却令刘子风更加地担心。

为此。刘子风这段时间以来,几乎每日都是陪在朱允文朱湘云两兄妹的身边,他无法用什么言语来安慰少这对兄妹受伤的心,但至少,有他在身边照看着,刘子风心中能够安心一些。

葬礼完毕。各地方上的要员,皆纷纷离京,各就各位,而那些藩王们,却一个个都留在了京城之中,没有一个离去。因为谁都知道,朱标的丧礼举办完毕了,那老朱自然需要再立新的储君了。他们自然想要等到储君新立了之后。再离去。

————————————————————————

明、洪武二十五年,秋!

朱元璋在皇宫奉天殿内召集群臣会议,文武百官山呼万岁朝贺之后,分左右两边站立。

刘子风这次依旧没有来。因为他现在必须陪着朱允文两兄妹。更何况,今日的这种朝议,以刘子风现在的资历,还没有资格参加!

朱元璋一脸沉痛地坐在御座上沉思了许久,这才缓缓地说道:“国之不幸,太子已然瞑目归天。古称,国有长君,方足福民。如今太子已先朕而去了,诸位爱卿以为奈何?”

“懿文太子,仁义君子,是我大明贤能储君,而今太子既,国家应当再立贤明仁厚者继为储君。”兵部侍郎齐泰出班奏道,“万岁圣明,明察秋毫,能知在龙子龙孙中,谁人最可作为储君!”

“皇上——”左都督徐增寿在听到兵部侍郎齐泰的话之后,立刻就出班奏道,“懿文太子虽已故去,然而,诸王之中也不乏贤能之人。因此,储君当从王子中选取,何必虑及皇孙?”很显然,他对齐泰话中的那句“龙子龙孙”特别地在意!

不等朱元璋

话,又有谷王朱惠走上前来,说道,“父皇容禀!”顿,道“左都督徐大人所言极是!诸皇孙多皆年幼,既有英武众王子在前,选储又何必要涉及皇孙?”

朱元璋闻言,点了点头,道,“朕如今,已立二十四子为王,或在朝为重臣,或在野作藩王,其中可作储者是谁?众爱卿认为,何人可堪称是‘仁义储君’?”朱元璋锐利地眼神,在朝臣地身上一一扫过。

只是这话一出口,众人却都立刻闭上了嘴巴,兹事体大,没到最后时刻,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否则,很有可能在推崇某人的时候,间接地又得罪了另外的了。

过了好半晌,阶下仍全场寂静无声,未有人能够出班级奏答。

朱元璋不由叹了一口气,道,“朕以为,为君者当有仁义之心感召天下,诸如懿文太子……然而!朕觉得,仅有仁义之心还不足,非沉鸷能力者也难以镇服众人。”朱元璋仔细地观察这众人的反应,继续说道,“而朕的二十四皇子之中,朕以为,唯有燕王棣儿最为沉鸷,且已历经沙场百战,肩负重任。朕意欲立燕王,众爱卿以为如何?”

“皇上英明!”一听朱元璋说出这句话,立刻就有好些官员齐声附和道。

那谷王朱惠素来与燕王朱棣交好,一听之后,更是立刻出班奏道,“父皇英明!四皇兄有勇有谋,酷似父皇,且有君主胸怀。若立皇兄,国无忧也!父皇当立棣兄为储——”

朱元璋点点头,抬起手正要说话,就见那翰林院大学士已经急急地从队伍中行出,大声叫道,“皇上不可!皇上不可呀!”

朱元璋一愣,只得开口问道,“刘爱卿,有何不可?”

“皇上!”刘三吾一脸肃穆地说道,“懿文太子虽然已,然而,其子皇孙允文,业已年富力强,且系嫡出,孙承嫡统,乃是古今通礼。燕王虽然沉鸷,奈何他乃第四皇子,且尚在秦王、晋王之后,若立燕王,那么又置将秦王、晋王于何地?弟不可先于兄长!倘若册立无序,引至朝乱又如何防之?因为,微臣以为,陛下不如册立懿文太子之子,皇孙允文为储君皇太孙!”

“哦?”朱元璋不经意间皱了皱眉头,却依旧说道,“如此,刘爱卿且详述之……”

于是大学士刘三吾就当场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上自商周,下到宋元,一口气历数了十余部史册,道出古代惊心动魄的因立储不当而导致分争地故事。说得朱元璋及满朝文武全都胆战心惊,惊疑不定。

一时间全场众人默默无语,鸦雀无声。连朱元璋的脸色都变得阴晴不定起来。

“胡说,胡说!”就在这是,忽见那左都督徐增寿再次出班叫道,“刘大学士,你这根本就是危言耸听!”

刘三吾怡然不惧,直视着那徐增寿冷笑道,“左都督,下官倒要听听,我是如何危言耸听?”

“哼!”徐增寿瞪了刘三吾一眼,挥了挥官袖,朗声对朱元璋奏道,“皇上,燕王殿下颇有皇上之风,如此圣明之人,又岂会引起朝乱?皇上,如今既有英武燕王在前,何必定要皇孙允文继承大统在后?微臣以为,陛下之前所言英明,立储当立燕王!”

“左都督大人此言差矣!”与刘三吾抱有同样想法的齐泰,这一次也走了出来,对那徐增寿说道,“诚如左都督大人所言,燕王英武,但下官认为,刘大人所言更有道理,长子嫡孙继承祖业,此乃古训也,就算要立皇子为储君,但那燕王之上,还有秦王与晋王,轮也轮不到燕王!再者,下官认为,皇上当立皇孙为储的理由,不知是因为孙承嫡统,亦不知是其为人是否聪慧好学,才华满腹,理由另外有它……”

见朱元璋也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身上,齐泰继续说道,“微臣认为,那理由其一,皇孙允文至孝,懿文太子卧榻病床自己,他曾经昼夜不离地受灾太子病榻只盼,如今太子既,皇孙又居丧毁瘠,痛不欲生,天下臣民,莫不感其孝也……”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