嬷嬷笑道:“美人您也别生气,正是国主把老奴请来的,若是您真的觉得有哪里不舒服大可去告诉国主,是您自己假装称病不想给陈贵妃请安,这就已经坏了规矩,您觉得国主会觉得谁对谁错呢!”
“你也不用总是拿国主来吓唬人,怎么仗着有国主给你撑腰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吗?”
“美人说着话就有些过激了,国主是天人之主,也不是老奴能随随便便搬出来吓唬人的,您这又是至于国主何地呢?”
“你!你是打量着我不敢拿你怎么样是吗!”说着便起身想要拿东西打向嬷嬷,被旁边的侍女阻止了下来:“美人,稍安勿躁您消消气!”
玉美人被气的说不出话来,旁边的侍女也连忙去叫人打洗脸水,开始拿玉美人的衣服道:“玉美人,你现在身体好些了,就先起床梳洗吧!”
虽然心中有很多的不情愿,但是对方拿着国主压自己一头,玉美人现在也不得不顺着这个台阶下。
嬷嬷便道:“还请玉美人快些收拾,老奴就外面等着!”
看到嬷嬷出去后玉美人在屋子里不禁咒骂道:“不过一个老太婆,拿着鸡毛当令箭真是多管闲事!”
“美人您也别生气,忍忍就过去了!”
“哼!我在西域的时候都没受过这样的气,这个老家伙真是目中无人。”
“不过是个嬷嬷而已,在怎么说您也是主子,她是奴婢什么事还得听您的。”
玉美人还是觉得这心里不解气:“国主是瞎了还是王宫没人了,怎么派了这么个老刁奴给我。”
侍女吓得不行:“美人您小声一些,你这样不也是间接的骂了国主了嘛!”玉美人意识到自己似有不妥,也就只能闭上嘴巴,自己生着闷气。侍女七手八脚的连忙将美人收拾妥当请了出去。看着这个嬷嬷不像是什么善茬,侍女加快手上的速度,尽快的把美人收拾出来。
一打开门嬷嬷刚要说话便玉美人打断道:“我还没用过早食,你现在院子里等用完了早食了在说!”
嬷嬷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在院子里等着玉美人吃完东西在说。看着宫人进进出出的伺候美人,给宫人也折腾得不像样子。
玉美人也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方式来报复嬷嬷,就这样慢悠悠的吃饭,让老刁奴在外面太阳底下晒着,杀杀她的威风,想着刚趾高气昂的样子就气不打一处来。
一会儿嫌弃粥不够稠,一会儿又嫌弃今天的小菜不够可口,反正是吃了几口就让宫人拿起重做。看到宫人里里外外端的早食左一趟右一趟的进进出出,嘴上还捣鼓着:“今天美人怎么了,以前没这么挑剔啊!”
“可能是因为美人是西域来的,刚开始来的时候吃的新鲜,吃的时间长了也就不爱吃了。”
“倒是我这腿都要跑断了。”
“小声点别让玉美人听见了,你忘了昨天小新说错了一句话被玉美人打成什么样子啦?”
听到对方这么一提醒,小宫女的脸色马上沉了下来,似乎还对此事心有余悸,一句话也不敢多说匆匆忙忙的便走了。
看到这儿嬷嬷不禁想着,看样子玉美人私自责打宫女,还能得宫里人人自危,便装作随便走走的样子,跟着两个宫女到了小厨房。
门市虚掩的嬷嬷隐隐约约的能听见两个宫女的言语:“你说着嬷嬷能治住玉美人吗?”
“哎!能不能治住又怎么样,能治得了一时也治不了一世。”
“听说西域人野蛮,现在看来果然如此,昨天把小新打得不像样子,没想到这位玉美人张的还挺好,内里子却是为蛇蝎美人,心思这么狠毒!”
旁边的小宫女叹了一口气:“是啊!小新不过是了句西域不如穆国繁华,没想到玉美人会如此愤怒!”
“太医还说小新可能这辈子都站不起来,就因为一句话这辈子都站不起来了。”
嬷嬷听到这儿更是心惊,这个玉美人拿宫人不当人看。这时候嬷嬷看到有人过来了,便悄悄离开了回到玉美人门口,看着美人还来来往往折腾宫人。嬷嬷听到这些心里也明白几分,这是作给自己看呢!故意在这儿腾着浪费时间,嬷嬷便走了进去,玉美人看到嬷嬷进来也不恼,就是在慢悠悠的檫着自己的嘴唇道:“嬷嬷这么进来了,我这回还没把饭吃完呢!”
“玉美人,您这饭都吃了半个多时辰,就算是细嚼慢咽这时候也差不多了!”
“你们中原人不总是将吃饭要细嚼慢咽吗!那我这吃的什么有错,难不成嬷嬷连吃饭都要管,还有什么要管!”
“是有这话不错,不过美人您用食时间这么长,正好老奴就从这桌子上的礼仪开始!”既然玉美人咄咄逼人,那嬷嬷也只好不客气。
“你就连一顿饭都不好好让我吃吗?”玉美人刚想要说些什么便被旁边的侍女按住:“美人!”玉美人只好又回到椅子上,怒气冲冲的看着嬷嬷。
嬷嬷也不管玉美人有多不耐烦自顾自的说起来:“作为中原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若是在民间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在宫里国主和太后便是主人,其余的人包括宫妃都是要以侍奉好太后和国主最为重要,接下来便是国后贵妃。而且在这后宫里只有国主是正妻,其余的都是妾!”
玉美人听到犯了个白眼,筷子一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嬷嬷默默的蹲在地上将筷子捡起来。
嬷嬷将筷双手拿起,立立正正的放在筷架上继续道:“美人也不要小看了这双筷子,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