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一八章 爱才惜才
作者:鲟鱼      更新:2020-07-02 06:28      字数:2180

李茂咳嗽一声,示意吴用稍安勿躁,李纲急忙把李孟坚的奏折递送过去。

一样的事情,两浙按察使跟李孟坚本人的视角截然不同,李孟坚在奏折上先是请罪,后面才说事儿。

两浙连降暴雨十几天,江河湖泊水位暴涨,沿海还发生了风暴潮,海水倒灌。

包括杭州府,秀州,会稽等州府在内,全都在洪水威胁之中,李孟坚为了保住城池只能主动决堤放水,让洪水漫灌了十几个州县。

陈东等李茂看完了,上前说道:“陛下,洪水肆虐,这是天灾谁也没有办法,但选择保住几座重镇的策略没错,杭州府,秀州有很多的工厂,造船厂,各种重要设施,就算是从轻重缓急来看,李孟坚的做法是正确的。”

李茂叹息一声,把李孟坚的奏折递给吴用,吴用着急他理解,毕竟死了不少人,淹了那么多的州县。

但吴用身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有点太沉不住气了,总该全面了解情况再喊打喊杀吧!

吴用没词儿了,主要也是被两浙按察使给误导,只知结果,没有了解为什么导致的,此刻脸色涨红想认错来着,但李茂没让他说话。

“这件事交给宗颖处理,宗颖在第一线,了解的情况比我们都全面,估计他现在也没精力处理这些事情,先拨款救灾吧!另外让新组建的第十四军过去,能救多少人就救多少,能挽回一文钱的损失也是好的。”

陈东点头应声,“户部,信安银行,工部都已经加派人手赶赴灾区,杭州府的信安银行分号已经筹集了宝钞一千万,现在急缺的是郎中,救护人员,微臣觉得派第十四军还不够,另外几个军的医护营也得派过去。”

李茂一律准奏,人命大过天,更何况洪水泛滥之后很可能出现疫情,先做准备十分必要。

一直没得到说话机会的吴用突然插口道:“陛下,让李谌殿下也过去吧!陛下不宜轻动,合适的皇子们也不在京,李谌殿下过去之后,更能尽快的安抚民心。”

李茂犹豫了片刻,也点头答应了,金陵城内成年的皇子,除了李谌就是王采。

王三官是真正的废材,但把李谌派出去,估计朱琏那边肯定又得唠叨几句。

“吴用拟旨,李谌即刻出任两浙宣慰使,岳云以第十四军都虞侯总管全部的医护营,李孟坚请辞请罪的折子扣下,让他们抵达灾区后全部听从宗颖的命令。”

杭州府城外,宗颖脸上,身上全是泥水,没人介绍,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老头会是内阁大学士,总揽两浙救灾治水的最高官员。

他抬头看了看仍然不见晴的天空,对李孟坚等人视若无睹。

宗颖的副手是宋清,把这两天统计出来的数据说了一遍,灾情自然被呈报给朝廷内阁和皇帝李茂的更严重。

浮尸千里那是夸张,但是江面上,水淹之地漂浮的尸体时不时就能看到,这一点在场的人都已经看到了。

宗颖擅长治水,从天下河道总督跻身内阁大学士,在这个情况下,唯一对他来说算安慰的是堤坝没有一处是被洪水冲毁的。

漫坝无法避免,但洪峰一波接一波,水坝堤岸安然无恙,这非常难得。

李孟坚脸色苍白,身子抑制不住的颤抖着,“大人,是我……”

宗颖拍拍李孟坚的肩膀,叹息一声道:“这个命令不该你来下,你还年轻,回头本官会向陛下解释,你不要再多说了。”

宗颖人在处州视察江防的时候,李孟坚这边已经炸开了两处堤坝,保住了杭州府和秀州府。

这样的选择题,身处第一线的宗颖很理解,换做他也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但这么大的责任,扣在李孟坚的头上不合适,他不是看李光的面子,纯粹是从爱惜李孟坚这个人才出发,再说他的责任也跑不掉。

原本按照朝廷的程序和惯例,李孟坚在炸毁堤坝之前应该疏散,可是道路水毁严重,谍报司的信鸽都飞不起来,形势又万分危急。

李孟坚也是下了巨大的决心,把自己的锦绣前程扔掉,下了掘开两处江河堤坝的决定,心里不是没有怨言,也知道能平安落地永不录用就是最好的结果,没想到宗颖会把责任都揽过去。

“相公……”李孟坚知道自己的父亲李光,和宗泽,宗颖父子算是世交,但这样的爱戴和保护,他受不起,该是谁的责任,就要谁来承担。

宗颖明白李孟坚要说什么,打断了李孟坚的话,“这是命令,没有商榷的余地,你也不要站在这里,去搜罗船只救人吧!”

朝廷的反应很快,杭州府距离金陵城也不算太远,当天夜里,李谌等人就从海路抵达了杭州府,乘坐的正是刚刚下水试航的可以用于远洋的蒸汽战舰。

李谌只是宣慰使,但是他皇子的身份在这摆着,随行的文武隐隐以他为首。

李谌也不矫情,对比自己还小几岁的岳云说道:“登陆之后,你和吴挺用小船先救人,天大地大人命最大,能救多少救多少,重中之重是做好防疫,处理好尸首,千万别酿成瘟疫,那就不好收拾了。”

岳云今年才十六七岁,身为岳鹏举的长子,出任一军都虞侯,不惹来非议是不可能的。

老子英雄儿子未必好汉,这次救灾也算是他第一次登上官场的作为,能不能得力,对他今后带兵打仗至关重要,点点头二话不说,招呼吴挺就下船了。

李光是继赵鼎之后,原属于赵宋一派的旗手,虽然李光自己不承认,但别人这么说他也管不着。

谁让他现在是内阁大学士,又出身赵桓的治下,坐到他现在的位置上,不招来非议和插上标签,根本不可能,怎么不见吕颐浩被这么针对呢?

出于避嫌,李光在内阁看到李孟坚的奏折,就没有再过问此事,但是当天嘴边就起了一串水泡。

上火了,作为朝廷的大员,观文殿大学士,他了解前因后果觉得儿子做的对。

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他只能说次子还是不够成熟,照比长子差了不止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