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招兵
作者:dashan      更新:2019-11-05 05:14      字数:2425

瀛州榷场的发展速度超出了杨正的计划,除了没有政府的官员,榷场的运行和其他榷场相差不大,第二个月仅仅是榷场的商税就高达六万八千贯,而契丹的大商人越来越多的来到瀛州,不出三个月,这个数额还会翻倍。

榷场渐渐步入正轨,老曹就能胜任管理的工作,瀛州府衙的政务杨正也基本上放权了,他实在是不想陷入官场这个深深的漩涡,不论是缺了官员的俸禄还是该收的赋税没有收上来,瀛州府衙的官员们总有办法解决,少了他这个知州,府衙一样正常运转,他只要抓住财政大权,这些人就翻不了天。

闲下来的他才有时间考虑招兵的问题,瀛州不仅有禁军,还有厢军,一个厢的禁军就驻扎在城西的禁军大营,还有几千人的厢军。

杨正还兼着厢军都指挥使的职务,一般来说仅仅是挂个名,厢军其实更像是一个建设兵团,只要的职责就是杂役,修桥铺路什么的。

人口几十万的瀛州却驻扎着近三万人的军队,这些军队就像一个超大的寄生虫,趴在瀛州百姓身上吸血。

更荒谬的是这些军队根本就没有多少战斗力,大宋对武将的防范堪称变态,带兵打仗的是文官不说,更严重的将不识兵,兵不识将,连自己的部下有多少战斗力都不清楚,更别说这些禁军承平太久,训练荒废,装备缺失,一旦打仗,杨正很怀疑这些禁军会不会直接逃跑。

这些被派到地方的禁军大多已经不能算是军队,将领和军官忙着捞钱,下层士兵则为自己和家人的吃食忙活着。

甚至有些军队穿上军装就是军队,蒙上脸说不定就是马贼。

杨正原本可以直接向赵祯请旨,直接从禁军里面调人,可他宁愿自己训练,也不要这些兵油子。

瀛州地处边境,大宋境内的文人风气对这里的影响较小,加之马贼、匪患横行,民风也就彪悍一些。

赵祯给杨正的编制是三千人,杨正打算招五千人,另外的两千人作为预备人员,要组建一支海军,三千人远远不够。

这五千人,就是杨正改变大宋的第一步!

修建榷场而招收的工人们在榷场周围的房子造好以后,就被拉到距离榷场不远的地方再一次开工。

兵营的建造要简单得多,营房不用多好,能住人、不漏雨就行,这些匠人只花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把杨正图纸上的军营一摸一样的建造出来。

招兵的工作交给了曹二,曹二是个实诚的汉子,一张两尺见方的红色宣纸上干巴巴的写上招兵公告,贴在城门边的墙上就算完事,带着几个人拉张桌子就等在兵营门口。

效果可想而知,三天过去了,军营里依然是空空如也。

杨正来到军营,看着有些窘迫的曹二,实在是不忍心打击这个缺心眼的汉子。

亲自写了一个招兵告示,让人去河间县城里找书坊直接印了一千份,然后在河间县城稍微显眼一点的地方全部贴上,特别是城门处,贴的显目无比,过往的行人想不注意都难。

招兵告示写的很具有煽动性,只要通过招兵考核,一律发份十贯的安家费,每月饷银两贯,粮二石,还有军服,而且这不是厢军,是和京城禁军一样的天子亲军。

这是禁军都达不到的标准!

当兵吃粮,天经地义,优厚的待遇之下,来到军营报名的人蜂拥而至,至于是天子亲军还是厢军或是某个人的私兵,对他们来说,区别不是很大。

人来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曹二和亲卫的事情了,这些人更了解军队需要什么样的人,看着曹二他们的标准,杨正颇为感慨,这些人大都面黄肌瘦,除了个别身强体壮外,大多数人看起来都是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顶多算是矮个子里拔高个。

好在这些人的服从性很高,民对官的天然畏惧让这些人对曹二等人的话奉为圭臬,当然也可能是哪十贯安家费的功劳。

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五千人就已经招满,看着站在校场上黑压压的人群,点将台上的杨正心中升起一股豪气,领万千军马开疆拓土,哪个男二没有此梦想?而今他离梦想已经越来越近。

拿着一个铁皮卷成的简易喇叭,他运足气力,对台下的人群大声说道:“某乃开封府杨正,蒙圣上恩点为今科状元,知瀛州,领官家旨意组建新军—皇家海军,尔等从今往后,就是这支亲军的一部分!

从今往后,你们和我就是一个锅里搅杀勺的兄弟,尔等奋勇杀敌,本官为尔等请功,官职赏银一样都不会少,尔等被克扣军饷,本官为尔等做主,尔等如遇不平事,本官同样为尔等做主,有违此言,天诛地灭!

而对你们,我只有一个要求!战无不胜!能做到吗?”

“能!”

“大声点!”杨正拿着喇叭,大声吼道。

“能!”

震耳欲聋的高喊声在校场上整齐的想起,不仅这些士兵,杨正身后的曹二等人都听得热血沸腾,看向杨正的目光也变得不同。

喉咙有些疼,应该是声带有些撕裂,但效果还不错,杨正看着台下的五千人,满意的点点头,把话筒递给了曹二。

曹二如今不在是护卫的身份,从今天开始,他就是皇家海军副军都指挥使,这座军营里,除了杨正,就是他最大。

五千人分成了两军,曹二以副军都指挥使兼第一军指挥使,从李家来的亲卫李元成为第二军指挥使,五十个亲卫,堪堪能够把基层的指挥系统补满,至于队正之类,到时候从这些新兵中挑选就行。

作为曹佾的亲卫,曹二任一个军都指挥使都是绰绰有余的,其他亲卫则看表现,杨正手里有现成的告身,到时候去吏部报备一下就可以了。

赵祯对杨正的新军并没有抱什么指望,并没有指派走马承受之类的监军,也没有钱粮官之类的官职在,所有的事情都是杨正一个人在处理。

一个人要管好这五千人的衣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好在亲卫中有几个识字的,能帮他分担一些,军中的粮食已经提前准备了两个月的,军服已经让老曹找人在缝制。

最难的是肉和菜,这些人面黄肌瘦,营养不良,根本不能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杨正准备加强他们的营养,然后满满提升训练强度,加强营养最重要的就是荤腥,大宋虽然经济发达,但肉制品依然匮乏。。

杨正无奈,只得让老曹能买多少就买多少。

士兵们感觉自己是如此的幸运,米饭一天两顿,绝对管饱不说,每个两天竟然还能吃上一顿肉,虽然是猪肉,而且没有两块,但确确实实的肉啊,过年都少有吃肉的机会,什么时候当兵都有这么好的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