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刘辩死了,董卓肯定会派人检查。真死了,还得办丧事,虽然是丧事简办,也是要办的,万一中途众目睽睽下醒过来,事情就彻底败露。
入葬后,如果不能及时救出,憋在棺木里,也会有风险。
华佗留下的书信中写到,不仅要刘辩服下麻沸散,还要收买医官,通过针灸穴位,协助延长麻药功效。华佗留下的那卷医书,就是针灸术。
东汉时少府属下设太医令一人,掌诸医。
太医令张机,字仲景,南阳人。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
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和神医华佗齐名,他当时的社会地位却比华佗高得多,医工在汉代还属于贱民一类,不管华佗多么有名,他始终是个贱民,良贱是不能通婚的。
让我们来看看能跟神医齐名的张仲景到底多牛?张仲景有本著作,叫《伤寒杂病论》,在一部曾经很火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里有提到。如果有人说不知道,没有关系,张仲景还有更牛的东西。如今各地药房里都有卖,而且卖的很好的补肾良药“六味地黄丸”就是他发明的。先别吃惊,这还不算什么,他还有最牛的。有一种食物,叫做饺子,就是中国人特别爱吃的,用面皮包着馅,过年必吃,平常也经常吃的那种像元宝的食物,这个也是张仲景的发明!也就是说,没有张仲景,大家是没有饺子吃的。
张仲景就是这么个技术型牛人。
汉代实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推举出的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东汉末年多推荐的是世家子弟,尽管张仲景厌恶官场,但为承袭家门,在汉灵帝时期开始朝中为官。
王允特地在给董卓献药前夜找到大胡子张仲景。
“仲景聪明稳重,为何偏于方术,不愿好好做官呢?”张仲景算是一个主流社会的异类了,医学在当时是方术,是旁门左道,还不如阴阳学、天文学。王允作为长辈善意的提醒张仲景,好歹你也是朝廷中层官员,不要挥霍自己的机会。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对医学有他自己的认识,而且他从小就热爱医学,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学习。
王允微微一笑,正中下怀,既然你是个学痴,那华佗的针灸术比金山银山更对你有吸引力了。
“吾有一事相求,不知可否……”王允低声说道。
“机不才,王司徒请说。”张仲景显得有点忐忑不安。一个朝廷大员对小官员有事相求,谁知道是好事是坏事啊。
王允将一卷竹简交给张仲景。
“哗啦。”张仲景打开竹简。
“民医华佗有剂药方麻沸散,可致人假死一般,吾会借董卓之手将此药给弘农王服用,董贼以为弘农王已死,定会招你进宫查验,届时,你按此术对百会、印堂、内关三穴位施针,可延长药效。待弘农王入葬后,我再找人施救。”
华佗留下的书信中有一瞒天过海之计,想救出刘辩,只要三个步骤,第一、刘辩喝到麻沸散,这个得王允亲自演场戏;第二、医官肯帮忙协助,不仅要顺利开出死亡证明,还要在验尸的时候,施针一次。华佗依照上次实验配的特制麻沸散可以让刘辩假死一天一夜,针灸可以再延长两天两夜,也就是总共三天三夜,这是保证他不脱水的生理极限;第三、入葬后,盗墓。
医者父母心,董卓倒行逆施,一个忠于汉室,怜悯百姓的人,不需要什么动员,张仲景愿被王允拖到同一条船上。
针灸术对于张仲景来说,的确是如获至宝,他很想尝试一下,看看这次针灸刘辩的临床结果。
本来就熟悉人体各个穴位的医圣张仲景只用一晚上的时间就基本掌握了针灸技能。
尸检查验是医官带头的,皇宫的侍医和董卓的部将胡轸在旁边看着张仲景验尸。
张仲景知道刘辩是假死,小心翼翼的摸摸刘辩的鼻子,装模作样的给刘辩把把脉搏。
如果不仔细查根本感觉不到刘辩的脉搏,但其实刘辩气若游丝,医术高手是能察觉到还有刘辩生命体征的。
张仲景掏出三根三寸半的银针,对着刘辩的百会、印堂、内关三个穴位分别扎针,那时候侍医们对针灸一知半解,搞不清楚领导在干吗,大家都不想惹事,反正辅助太医令检查一下,医官结论张仲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自己不能趟这浑水。
董卓为什么派胡轸来监督?因为刘辩这事在董卓眼里不算大但也不算小,李儒亲自赐的毒酒,他是认定刘辩已经死了,李儒要避嫌,不能来,其他人要么是有军事任务,要么是官位太低,不能做太师府的代表。
派胡轸最合适,此时他官拜东郡太守,级别要比吕布高。东郡太守后来在曹操刚得势的时候,是给夏侯惇做的,可见这个官位的重要程度。而且胡轸武也不行,文又不会,只是在西凉跟董卓比较早,才混到这位置。
关键是胡轸有个毛病,不懂却喜欢装懂,他看张仲景用长长的银针在刘辩的头顶深深地扎了三下,大声嚷道:“张仲景,你跟刘辩有仇啊?死都死了,还那么狠地扎他,就不怕他到阎王那里告你去,哈哈哈!”
周围也没人理他。
胡轸回去跟董卓汇报的时候说,刘辩是死透了,拿针扎他动也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