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四
作者:温暖的裸色      更新:2019-10-04 10:02      字数:2186

斯年吾卿:

见字如晤。

奉天一别,斗转星移,已过五载,望风怀想,时切依依。

彼时,与君心意初定,却突遭算计,受制于人。为求自保,余伪死以遁,令君伤心欲绝,实乃无奈之举。及至知君与沈氏完婚,恐君知晓余未死而再生波澜,为君平安计,决心继续隐瞒。

然自从别后,未曾停止思念,每每与君梦中相见,醒来无不涕泪满襟。怎奈东风恶,欢情薄!只能隐忍相思,奋发图强,以期凭借一己之力击败沈氏,救汝逃出生天。

两年前,知君终于剿灭沈氏叛逆,恢复自由之身,喜出望外,以为相见有时。然而,日日盼君不至,渐至心灰意冷,故亦负气不肯低头,蹉跎至今。

今故友倩绫来访,言语开导,方大梦初醒。人生在世不过数十载,知心相爱不易,何故彼此疏冷?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故此,修书一封,托倩绫捎予君,盼与君尽释前嫌,重归于好。

另,若君感念倩绫开导之谊,还望投桃报李,应承倩绫所求之事。

书短意长,盼君即复。

长欢

庚午年七月十七

推倒多次、几经增删之后,苏长欢终于在洁白信纸上一字一句真挚书写下了对钱斯年的情感,也终于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将薛倩绫的到来看作上天赐予的契机,借此向爱人敞开心扉,重新开始。

薛倩绫得到长欢亲手书写的信件之后,很快满意地启程返回奉天。其实,这次她来宁安城,确实是受了斯年所托,来做和事佬的。

事实上,薛倩绫到来之前斯年便已多方权衡,认为夏怀甫一派更加有希望夺取党内斗争的胜利。不过,作为手握二十万东北军,又受黑龙江寞愁军和吉林督军府拥护的东三省之主,他不能轻易予取予求,总要端着些架子,才好让人掂清他的分量,重视他的存在。

因此,斯年故作观望姿态,让薛倩绫放低身段求他,随后顺理成章地提出条件,那便是——若她能劝得苏长欢低头示好,便应允支持夏怀甫之事。

其实,他早就知道苏长欢为人仗义,一定会帮朋友这个忙,而自己也可从中找到台阶,同她重修旧好,两全其美。

如此折腾一番,薛倩绫终于得偿所愿,赢得了钱斯年对他们夫妻的支持和承诺,满意地返回了南京。

临行之前,薛倩绫又嘱咐钱斯年,千万别忘了回复长欢的信件。本是自己有求于人,已在她面前夸下海口,不会令她颜面受损。若是斯年没有回应,将来姐妹之间委实再难相见了。

钱斯年欣然应允,其实即便薛倩绫不来叮嘱,他又怎会当真不理长欢?

薛倩绫离开奉天之后,钱斯年假意答应反对派的联盟请求,使他们以为胜券在握,于是主动挑起了讨伐夏怀甫的党争之战。结果,由于钱斯年的临阵倒戈,反对派惨败,彻底失势。经此一役,夏怀甫终于坐稳了总统宝座。

然而,华夏大地遭遇多事之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眼见已是一滩浑水的国内局势因为反对派的失败而即将恢复平静,日本人怎能善罢甘休,于是又暗中制造事端,再度搅起了波澜。

事情是这样的。

吉林省郝姓商人未经政府批准,骗取农民土地,并违法转租给朝鲜人以作种植粮食之用。谁知,这些朝鲜人竟开掘水渠,截流筑坝,致使河流改道,淹没了当地其他农民的土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终被二百余名农民联合上告至督军容悦卿处。

经过研究,督军府发出批示:“责令朝侨即日出境。”然而,日本领事却派遣属下制止朝鲜人撤离,且限令一月之内完成水渠堤坝的建设。

此令一出,中国农民义愤填膺,不顾一切填渠毁坝。结果,日本警察以保护侨民为名,开枪打死、打伤中国农民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东三省的流血事件。

事后,日本人歪曲事实真相,在属地朝鲜境内煽动**情绪,致使旅朝华侨死伤数百人,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同时,日本人趁此良机增兵东北,为下一步的武装侵略计划大肆制造有利的舆论导向和前期准备。

东三省的事情焦头烂额,南京政府却也并非安分守己。

在这个本应同仇敌忾的节骨眼上,夏怀甫因着党争之战的胜利野心日渐膨胀,竟然同一向和睦共处的地下党人反目成仇,开始了对南方革命根据地的清剿行动。

他于党争之战结束当年的十月和次年四月,先后两次派兵对地下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进行了大规模围剿,皆以失败告终。七月,他又亲率三十万政府军,以十倍于地下党军队的兵力发动了第三次围剿。

地下党领导人决定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首先避敌锋芒,绕到敌人的背后,然后攻其后路,打破敌人“围剿”的方略,进行反“围剿”斗争。

七月的时候,长江中下游豪雨成灾,大水席卷江淮流域多个省市,汉口堤坝被冲垮,造成损失超过二十亿元。这场洪灾对于战势不利的夏怀甫来说不啻于“漏屋偏逢连夜雨”,它直接冲击了南京政府的经济和赋税重心,使本就因战事频繁而捉襟见肘的财政雪上加霜。

及至八月,夏怀甫的政府军已被地下党军队的战术拖得极为疲累。局势扭转,地下党由被动转为主动,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不断重创政府军。已无力再战的夏怀甫被迫于九月初下令退兵。至此,地下党获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铩羽而归的夏怀甫一回到南京,立即陷入了更加严重的危机之中。原因是这两年间战争频繁,加之各项建设事业需费甚多,致使南京政府国库空虚,出现严重财政赤字。

水灾肆虐江汉,政府虽然通过多种方式筹集了大量钱款赈灾,但仍旧是杯水车薪,导致湖北、安徽、江苏等地爆发了骚乱。夏怀甫不得不把精力放在赈灾平乱上,忽略了东三省的局势随着日本人野心的不断膨胀,已达到了危险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