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讲的三界(trayodhatavah):欲界、色界、无色界,是名三界。对于学佛之人,唯有出三界,才能三业清净,烦恼诸垢,皆已净尽。
三界中的欲界(梵语kama-dhatu),共有六天,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此六欲天有饮食之欲、男女之欲、乃至五欲之乐,欲解脱欲界之境,必须从饮食、男女、乃至五欲之乐净化之,才能出欲界天。
三界中的色界(梵语rupa-dhatu),共有十八天,亦称四禅天;初禅有三天,二禅有三天,三禅有三天,四禅有九天。色界天没有饮食之欲、男女之欲,仅是禅定暂时伏住,没有女人之相,唯有男身,尚有宫殿,亦有现象界,禅悦为食,欲解脱色界十八天之生死,必须观色相皆空性,了知诸法本空,幻化而有,不应著迷色相之法,才能出离色界天。
三界中的无色界(梵语arupya-dhatu),是连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这是无色界众生所住的世界,共有四空天,欲出离空天之生死,必须了知心意识当体即空,非住心、非非住心,不即不离,见达自性,当下即可出离无色界天。
再说“不在五行中”。“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互之间有生成、克制等联系,从而构成了万物及其运动变化。据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俗语佛源》解释,“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如《封神演义》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岂得以世俗男女分别而论。”
==============================================
三界五行是道家的说法,指的是天,地,人三界,金木水火土五行,总的来说,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或这个宇宙的范围。道教认为在这个范围里是有生有死,不如意的,跳出三界五行就是要脱离这个范围,不受这个范围约束,可以自由自在,长生不老。但是,跳出三界到哪里去呢,不在五行中又在哪里呢,这是不明确的,实际上是不究竟的宇宙人生观。佛教也有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它比天地人的范围要广泛的多,佛教没有五行说,有四大说,是地,水,火,风,佛教认为宇宙中一切物质包括人体都是四大假合,一切都是无常的,四大分散就消亡了。所以佛教的意义是出离三界,不执着四大,最终是入涅盘,达到常乐我净,佛教的的宇宙人生观要深刻得多。---------------------------------------------三界最早是天地人。五行最早是指的金木水火土五颗星星。五行跟恒星不同,都按照各自的轨迹在天空游走很有规律,有相克有互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用常规的方法无法判断也就是妖星但也可能是福星因为没有规律所以无法判断。三界是佛家概念,大约是说天堂、人间和地狱(也说是前生、今生、来生)。五行是道家概念,水木火土金,这是相生循环,水火金木土,这是相克循环。几层天内的生命称为天人,对于人来讲那是神,但大都是未成正果的神。出了这几层天应该是初果罗汉的果位了,也是得了正果的最初层次所在。在天界就是神仙,在佛界就是佛爷,在人界就是人,在阿修罗界就是妖,在魔界就是魔,在冥界就是鬼了。三界内还没有跳出轮回之苦,跳出三界外,就处于超凡脱俗的境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不在五行中就是说每次遇到危险时都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而且避免五行相克,可以让自己不受世间烦心琐事干扰,也就不再有轮回之苦。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处所,充满痛苦烦恼,被喻为“火宅”。“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互之间有生成、克制等联系,从而构成了万物及其运动变化。“跳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如《封神演义》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岂得以世俗男女分别而论。”又如《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第二六回:“真君道:我既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又来管你凡间什么闲争闲闹斗?”“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讲的是出家人的最高境界。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唯有出离三界,才算三业清净,烦恼诸垢皆已净尽
佛教所说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对于学佛之人来说,唯有出离三界,才算三业清净,烦恼诸垢皆已净尽。
三界中的欲界,共有六天,无论人类、畜生所居的四大洲,还是各层地狱(无间地狱)都在欲界之内。六欲天中的众生有饮食之欲、男女之欲乃至五欲之乐,想要解脱欲界之境,必须从饮食、男女乃至五欲之乐净化之,才能出欲界天。
三界中的色界,共有十八重天,也称为四禅天,其中初禅天中分为三天,二禅天、三禅中也分为三天,四禅天则分为九天。色界天的众生,没有饮食之欲、男女之欲,仅是禅定暂时伏住,没有女人之相,唯有男身,尚有宫殿,他们都以禅悦为食,想要解脱色界十八天的生死,必须观色相皆空性,了知诸法本空、幻化而有,不应执著迷恋色相之法,才能出色界天。
最后是三界中的无色界,则是色相俱无,只是将心识住于深妙禅定中,这是无色界众生所住的世界,又分为四空天,想要出离无色天的生死,必须了知心意识当体即空,非住心非非住心,不即不离,见达自性,当下即可出离无色界天。
三界二十八天,从下至上如下所示:
一、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二、色界四禅天: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三、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在多部佛经中都介绍说,当前地球(经中名相不同)人类来自色界二禅第三天光音天。
至于“五行”,原是中国古代重要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生相克,从而构成万物及其运动变化。
《俗语佛源》解释,“超出三界外”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则是不受物质的障碍。至于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则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