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大战使秦兵伤亡惨重,魏国又死守函谷关,秦国短时期内想进攻山东门国无异于自讨苦吃。赵军虽未受重创,可也要进行短暂的休养,且赵军粮草匮乏,赵国在这个冬天内只要别人不欺负上头来也会是安分守己的。正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各诸侯国的百姓普遍认为能过上大半年的安稳日子,不用因为战事而担惊受怕、背井离乡。
然而这只是老百姓们一厢情愿的想法,楚国春申君黄歇打破了楚、鲁两国国民的平静生活。
楚国也参加了长平大战,可战事中的伤亡没有影响到楚军的整体战斗力,春申君也清楚,所谓的合纵国只不过是相互利用,他要抓住有利时机扩张,吞并令齐、魏、赵皆垂涎三尺的鲁国。赵国刚得了楚国的帮助,对楚国攻打鲁国自然是视而不见的;魏国的精力目前在于函谷关;齐国已不再如从前那样威风,又兼楚、赵、魏、韩结为了合纵国,即使楚国兵攻打鲁国也不敢趁火打劫。
天时,地利,人和的诱惑下,春申君自任大将军,率军三十万号称五十万大军直奔鲁国。
鲁国,姬姓,鲁氏,侯爵,是周朝中的一个老诸侯国,因周朝同姓,鲁国自然成了周朝中的“宗邦”,诸侯的“望国”,有“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的说法,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
鲁国之所以成为周礼的“忠实粉丝”,是由于鲁国的开创者周公旦是周威王亲弟弟的缘故。周公旦彼有才能,在武王讨伐纣的过程中表现突出,周朝成立后武王按功分封,周公旦也得了大片土地建都于阜(今山东曲阜),世人称为鲁公。
周公旦虽有了自己的封地,可仍留周武王身边,替他平定未归顺的残余势力。不久武王染病身亡,周公旦没有篡位而是立年幼的太子钊为周成王,让自己的嫡长子伯禽到鲁国去当国君。之后武王的弟第管叔、蔡叔想除去周公旦以夺取王位。东方的淮夷、徐戎也趁机叛乱。周公旦挟天子之师平安了管蔡之乱,齐太公、鲁公伯禽同进兵镇压了淮夷、徐戎,周王朝才得已巩固。
周成王长大后,周公旦主动归还大权,周成王被周公旦所做的一切深深感动,于是特别许可鲁国拥有郊祭文王的资格,可以奏天子礼乐。
正因为鲁国是周朝的宗邦,处于东方海滨物产丰富,凭借政治、经济上的优势,鲁国建国初期展飞快,成为诸侯国中的大国,小诸侯国如曹、媵、邓等仍需常常朝觐鲁国。顶盛时期的鲁国拥有泰山以南、今山东南部、河南、江苏、安徽三省部分土地,其东北靠齐国,西边与卫国交接,西南边边与宋国交界。
可惜好景不长,鲁国传位至鲁桓公后国内接连生内乱,公族间为了争夺国君王位而互相残杀,使鲁国的展陷于停滞,同时齐、晋、宋等国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鲁国的继续崛起。之后鲁国又出现权倾朝野的“三桓”:孟氏、叔孙氏、季氏。“三桓”控制了鲁**权、土地、人口,只是象征性地向国君交点税赋。公室(国君的家庭)只能依靠三家的贡纳来维持生活,鲁国国君成了徒具虚名的君主。对“三桓”的独裁专政并非每位鲁国国君都能忍受,鲁昭公就不甘心坐以待毙,联合一些忠君的贵族袭击了最为嚣张的季孙氏,结果引起“三桓”联合起来攻打鲁君,鲁君被迫逃离国都。接任的鲁君也多次想借助“国际力量”打击“三桓”,结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至鲁悼公时,“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三桓”完全*纵了鲁国。直到鲁穆公上任,鲁国实行改革,任公仪为鲁相,才逐渐从“三桓”手中收回大权。
此时周朝已进入各国混战的战国时期,鲁国不但错过了腾飞的良机,更从一个老牌的诸侯国沦落为连赵、韩、魏新兴诸侯国都不如的二流小国,不断受到邻国的蚕食。现在的鲁顷公除了都城曲阜外,能控制的只是几座不口均不足万人的小城。
楚国大举进攻的消息于清晨传入曲阜,鲁顷公是一筹莫展,众臣是个个成了哑巴。作为一国之君,鲁顷公非常清楚鲁国目前的实力,士兵加起来总共不过五万,其中还有些老弱残兵。鲁军没有正式的骑兵,弓箭刀剑等兵器三分之二都到了退休的年龄,更要命的是鲁军数十年来因少有战事疏于训练,跟种地的平民无异,作战能力不言而喻。
鲁顷公没精打彩地坐在王位上,望着一群不争气的臣子突然动怒:“都哑了?都给寡人好好地想想,有敢不进言者拉出殿外斩。”
面对三十万楚军,鲁顷公无可奈何,所以只好将晦气往大臣身上泄。大臣们相信此刻的国君是说到做到的,于是纷纷言。总结起来不外乎三种意见:一是归降齐国,乞求齐国的保护;二是向各诸侯国求救,希望众诸侯国能怜惜周王朝的“宗邦”,第三自然是归降楚国。
君臣商议一番,决定既向齐国乞求保护又向众诸侯国求救,鲁顷公挑选了向位年轻的大臣,让他们马不停蹄地出访各国。
鲁国君臣虽积极周旋,百姓们却是“消极怠工”,大部分人都躲了起来。
当然,鲁国还是有爱国人士的,那就是饱读对书的“知识分子”。
鲁国建国数百年,能引以为豪的不外乎两件事,其一是保存了完整的周礼,其二是产生了大学问家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时至今日,曾经高贵的周礼已遭各国统治者所唾弃,其中也包括鲁顷公本人。儒家学派则依靠它来自各国的门徒还继续挥着影响力,而且在鲁国始终保持着“武林盟主”的地位。
孔庙,也有人称为本庙(位于今山东曲阜市南门),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以孔子的故居为庙,初建于公元前第二年。孔子一生两手空空,当然没留下什么遗产,这座庙宇还是当时的国君鲁衰公拨款改造成的,从此孔子的弟子们才有了象样的讲堂。
别看是座小小的庙宇,孔庙的建造是极其讲究的,大到殿堂、坛、阁、庭院,小到花草树木的栽种都有专门的规定,据说这样的面壁是根据风水的需要,是为了能让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可别说,孔子的故居还真是风水宝地,果然能让儒学流传了数千年而不衰,更能让历代帝王不惜劳民伤财地修整及扩建,这是后话。
孔庙的学堂里,正在读书、习礼的门徒被呼叫声吸引住了。
“大事不好了,楚国春申君率军五二万来攻打我国。”这名外出归来的门徒大声疾呼。
门徒们或是放下手中竹简或是停止习礼,纷纷围了过来。
“什么?楚军五十万前来攻打鲁国?”
“春申君,不知羞耻之徒。”
“誓与鲁国共存亡”、、、、、、
众门徒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