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大迈步走出后帐,才走两步忽地现自己有些头重脚轻。春桃、夏荷赶紧扶住:“将军留神。”赵括停下三秒养了养神,拨开四只纤手自个儿走路,他不能让“虚弱”一词显现在身上。
“平原君在哪?”赵括看见幕营中仅庞暖一人。
“平原君眼下正在用餐,大将军请先用膳。”庞暖道。
“你去召数位将军,待会儿与我去相送平原君。春桃、夏荷你们去回报主人,我即刻就到。”赵括找了合理的理由支开旁人,他不想让别人看见他一副饿鬼投胎相。
三人退出,赵括双手并用,瞬间报销了上桌美食,连骨头也没吐出,然后伸伸懒腰迈着八字步走出幕营。
幕营外,六名正将等候着赵括,其中三人很是疲惫,看样子是昨晚*劳过度。
“暴行,要注意休息,看看你像是被霜打过的菜苗,秦军此时来犯如何应战?”赵括理直气壮。
“大将军教训得对,末将下次会量力而行。”暴行小声应答。
旁边几人抿嘴而笑。
谈话间,庞暖带来了七名正将,赵括大手一挥:“走,相送平原君去。”
与赵胜前来的人马早列队准备好。赵胜听得门客回报,搁下酒具抹抹嘴出帐接客。
一阵寒喧后赵胜登上了轺车。
“平原君,昨晚所说之事还望鼎力相助。”赵括还算敬业。
“马服子请放心,我当竭力去办。”赵胜拱手道,“赵胜在邯郸恭候将军凯旋而归。”
赵括有诸将拱手回礼,门客马鞭扬起,轺车辚辚前行。
待赵胜出了营地,赵括转身往回走。
岭酢出列道:“大将军,秦军近来在丹河一带频繁出没,守军副将刚刚送来战报。”岭酢递给赵括一卷竹简。
赵括装模作样地看了看。
“大将军以为是否需向丹河防线增兵?”岭酢道。
“不用,秦军意在声东击西迷惑我军。”赵括回答得很干脆,他的判断并非根据竹简内容作出,而是背诵战争剧中的台词。
“为防秦军偷袭,末将以为宜加固沿河壁垒。”岭酢道。
“有丹河天险何惧秦军,加固壁垒无异于多此一举?”赵括也算是略懂军事,如果秦军渡河,待秦军渡过一半再突然反攻,这样的话秦军就算不全军覆没也会死伤惨重。
“秦军善于水战,丹河无西河、渭水、汉水之险——大将军何不前往丹河一趟,再作决定是否需加固壁垒。”冯亭道。
“本将军正有此意。”赵括也觉得有必要深入前线了解更多的军情。
“权欲,成去集合本部人马与大将军同行。”苏射道。
“无需劳师动众。权将军只需率二千铁骑,打着将军旗号前往即可。”赵括不想身边时时有上万人跟随。
“大将军安危身系三军,儿戏不得。”苏射坚持己见。
“苏将军尽管放心,我军本营至丹河不过十里远,秦军若有过万人马出动,我军安排在大粮山、韩王山之哨兵及隐蔽于林中斥侯必能觉察,两千铁骑且不挂元帅旗号,秦兵斥侯即使探得也不会重视。”岭酢是信心十足。
“就按岭将军说的办,去回。”赵括道,“苏射用心留守本营。”
“末将遵命。”
趁着权欲点兵的间隙,赵括返回幕营去取手枪,身上少了把枪,赵括总觉得无安全感。
赵括、冯亭、岭酢、权欲、庞暖及两千铁骑一路狂奔,不大一会儿即到了目的地,因历史上的长平之战而扬名的丹河即现在了赵括眼前。
丹河源于今山西高平丹茱岭,是泌河的重要支流,全长一百六十多公里,主要流经山西晋城和河南焦作市,于河南博爱县北全村处汇入泌河。丹河古称源泽水、泫水。相传公元前五千年时在丹河活跃着一支古老的原始部落,名叫“丹茱族”。丹茱是尧帝的儿子,其生性狂傲、不拘礼法。当时有人向尧举荐丹茱继位,结果遭到尧帝的反对,后传位给舜,让丹茱居于丹水之北(也就是现在的丹河峡谷中),后人为纪**丹茱,就叫该河为丹水,也称丹河。
赵括本以为丹河会是十分宽阔,当亲眼所见时显得有些失望:仅数十丈宽,若战船随风开出半柱香的功夫即可达对岸。赵括站在赵军营寨处,可望见秦军的黑色营帐、壁垒及斗大的“秦”字大旗。当然,秦军也可看见赵军的部分部署。赵括方明白,赵秦两军之所以隔河相持数载,并非是丹河难以逾越,而是丹河两岸依盆地构筑的壁垒易守难攻。
“秦军无战船,偷袭谈何容易?”赵括依所见随口道。
“大将军可否看见我军有战船?”冯亭不冷不热地冒出一句。
赵括听得出冯亭话中有话,于地故作沉默。
岭酢道:“丹河两岸树木不计其数,伐木即可成舟,数万人昼夜不停息,可造木筏数千。如无敌军抵抗,半个时辰内可渡数万大军。”
赵括终于知道冯亭是讥笑他。赵括心里既羞愧又愤怒。
“岭将军打算如何加固沿河壁垒?”赵括以大局为重转入了正题。
“增加弓努手、投石车。”岭酢道。
“投石车?”赵括疑惑。
“正是,秦军离岸数丈远时,投石车可痛击秦军,此地山石众多,更可就地取用。增加弓努手可有效地将秦兵拒于壁垒外。”岭酢道。
赵括对于该增派多少投石车、弓努手,从何处调遣均是一头雾水,只得找个理由作掩盖:“增加弓努手、投石车之事回营再作商议。”
此时正值秋天,丹河水流缓慢,赵括不知泌河是否也如丹河般轻易渡过,便拐弯抹角地询问岭酢。
岭酢道:“泌河由太岳山而来,自北而南,过高原、穿太行,谷深水急,河床也较丹河要宽。泌河两岸多为土丘、山林,有少许草地、林地及盆地,不利于大军出动——我军欲攻破光狼城,从泌河兵是十分不利,若缺少皮牢援军更是难于登天。”
赵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他心里在告诫自己以后要虚心向别人请教。赵括对赵秦两军的防御措施有了初步认识,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两军近距离交战所造成的伤亡是骇人的。同时他也清楚知道在短时间内,自己甚至赵军将领都难以找到有效的破敌之计,这无形中坚定了他配制火药的决心。对他而言,只有火药才能帮助他大败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