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另类
作者:乾家小孩      更新:2019-09-03 13:59      字数:2296

首期录制风波后,陈洛熙受到了外界很大的质疑。

不知为何,网上那些信息,都特么的太真实了。

不知道的,还以为狗仔已经打入节目组的内部中去了。

但细细一想,也就了然了。这肯定是节目组自己把这个消息传出去的。

虽然心里会有一些不舒服,但陈洛熙也没有多说什么?商业嘛,都是如此。

就像“公园体系”一般,明面上看,似乎是上面为了让老百姓们有个锻炼散步的地方而兴建的。

但实际上呢,是上层人经营城市的一种手段罢了。

公园犹如杠杆一般,撬动着土地的价值。

受益的还是那些人。

节目组表面看来,对陈洛熙十分尊重,但实际上呢,只是看重了陈洛熙带来的商业价值和节目效益罢了。

对于这点,陈洛熙看得很通透。所以,他也真没把自己当做什么人生导师,能帮助的,他都会尽心尽力。但改变一个人,他并不觉得自己能做到。

至于那个导演的建议,说什么降低选人标准?

其实,就是导演给一个名单,上面那些名字,都是某台长的侄子,某制作人的外甥女等等.......

说白了,就是希望陈洛熙能开个后门。

至于一个选手有没有实力?这怎么定义呢?

演技什么的,本来就是主观的事。

面瘫演技大法可以被观众吐槽着,也可以被评为影帝,到底谁对谁错?

只要陈老师你睁只眼闭只眼说个好,再随口胡诌几句,那不就帮助领导排忧解难了?

这便是处世之道,做人之道。

可惜的是,陈洛熙朽木不可雕也,不知道为领导解决困惑,不知道帮助领导的后代“稳步成长”。

要是放在三四十年前,像陈洛熙这么没党性的青年,是要被批判的。

但现在不行了,市场经济,流量为王。

四个导师,陈洛熙最年轻,但也最火,关注度最高。

所以,尽管一些制作人心中不满,但也没啥办法?

导演极其无奈,陈老师这个性子,竟然能火这么久?那么多作品被关了小黑屋,但新作品却依旧那么畅销。

怎么看,都不合理啊!

这位导演是体制内的人,所以对那道界限有着一种天然的恐惧感。他想,做人哪能像陈小子那样啊,不识抬举。

但偏偏就是陈洛熙这样一个人,成了年轻一代标杆式的人物。

是这个时代已经变了,还是这个时代的人已经变了?

那位叫谢正义的导演叹了一口气,一脸的茫然!

......

这段时间,陈洛熙一直留在首都。

所以,工作室的运营,都交由专业的经理人和杨雪共同打理。

困扰工作室的最大问题,依旧是资金的短缺。

由于账户上的金额不多,所以很多项目举步维艰,很难展开工作。

陈洛熙身边的好友,从一开始就不理解陈洛熙创立工作室这一举动。

本来虽然是孤家寡人,但是钻石王老五啊!那个时候活得多逍遥啊!而现在只是一个可怜兮兮的创业狗。

陈洛熙反驳道:“人活在世,岂能不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

“说人话?”

“我后悔了!”

嗯,这才是陈洛熙现在的真实心声......但,有用吗?如果放弃,之前投入的那么多钱就打水漂了。

他只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推着往前走,前面是什么样的道路,他根本就没有底。

好在,刘昌鼎在他的每日催稿下,终于把初稿写了出来。

一个极端讽刺的故事,很有意思,是典型的老刘风格。

但由于去年这种风格的电影太多,陈洛熙也不知道,观众是否已经腻味?

毕竟老刘当初太浮躁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导致粉丝大量的流失。

所以,老刘现在的境遇,比一个新人好不了多少。

陈洛熙指出一些修改意见,再把稿子发了回去。

至于这个稿子能不能立项,陈洛熙心想还不好说,一切都要看他们第一部作品的市场反馈如何?

.......

第二期的录制。

陈洛熙终于选到了他的第一个学员。

这一个学员,采用的是小品演绎的方式。题目是《农具》。

本来还以为是一个讲农村生活的欢乐小品,但看了之后,几个导师深受震撼。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讲的是,在一个农村的祠堂里,供奉着一个农具。

年轻人不解,问老人,大家祠堂供奉神佛,我们供个农具是啥回事?

那个老人自豪说道:“这个农具可比什么神佛有用多了......当年,曾有一个领导来我们这边考察,并跟大家一起劳作,用的就是这个农具。”

年轻人不解,“所以呢?”

“那个领导现在可厉害了,在什么市担任重要的官职。”

年轻人淡淡说道:“那,这把农具是被他开光了吗?”

“年轻人,封建迷信要不得啊!这个农具,是县里派人来供起来的......这里面,含义可大了。”

“什么含义?”

“它代表着,领导与民同乐的无私精神,艰苦奋斗的高尚人格魅力......”

年轻人瞅了祠堂一眼,愈加的疑惑不解,“可是,那个农具并不一定乐意被供起来啊!”

“小子,胡说八道!”

“后来,那个领导有再来吗”年轻人继续问道。

“人家日理万机,忙得很,怎么会有空来我们这穷乡僻壤?”老人抽着旱烟,恼怒的说道。

年轻人木纳地看着前方,“所以只留下了一大堆的精神?”

......

这个小品走得风格和其他人不太一样。

这个小品讲的是,一个领导曾在一个农村工作过,等那个领导高升后,那曾经劳动过的工具被村里人,记者,县里的人供上神坛,受无数人的瞻仰。

以及最后一句话――留下了一大堆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起到激励的作用?还是一个巴结工程?不得而知.......

一般小品中那种先讽刺,后歌颂的套路,没有。

感觉,不太友善啊!

几个导师都有些尴尬,谁也不好先开口。

总不能问道:“你拍这个作品的用意是什么?”

用意,不是很明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