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高句丽政权的崛起是我国东北民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句丽政权长达705年历史。
《好太王碑碑文》记载:“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邹牟即朱蒙)。《后魏书》又详细记载,夫余国第三代国王金蛙与妃子柳花之子朱蒙,自小聪明过人,智力超群,七岁能制作弓箭,骑马射箭的技术相当高超。当时,金蛙的七个儿子个个身强体壮、武艺高强,然而比武骑射却没有一个是朱蒙的对手。大王子带素怕朱蒙威胁到他未来继承王位,便千方百计排挤朱蒙。
一天,大王子带素到御马棚,看见朱蒙正在教奴仆骑马射箭。按当时的规矩,奴仆骑御马是大逆不道的。于是带素立刻回宫奏本:朱蒙教奴仆骑马射箭是为了积蓄力量反叛父王。年事已高的金娃一时昏聩,未仔细思索就命带素领兵去除掉朱蒙。柳花得到消息后,大为震惊,急忙让朱蒙告别妻子,带奴仆飞马向南方逃去。
朱蒙南逃的目的地是卒本水(今浑江)与沸流水(今富尔江)之交的卒本川,这里有一个同宗的部族叫卒本扶余。卒本扶余国王延陀勃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他看朱蒙聪明神勇,非常喜欢,于是把二女儿嫁给了朱蒙。国王去世后,朱蒙继任。
当时的卒本夫余只是一个部落国家,占据浑江河谷一带的弹丸之地,周边还有许多小部落,这些小部落都听命于沸流国国王松让。朱蒙通过“斗辩”和“校艺”,制服了松让,迫使“松让以国来降”。各小部落国王见此情景,纷纷臣服。朱蒙被推为首领,取代了松让在各小部落中的地位,并于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在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下的卒本川筑城建都,成立了新的国家,国号仍然沿用了“卒本夫余”,后因所统治的各部落大多是高句丽人,于是改为高句丽。
卒本是指建国之地——卒本川;夫余,自不必说,表达了朱蒙对家乡夫余国的敬重与留恋。朱蒙是高句丽开国之王,在位19年,去世后被封为始祖东明圣王。
朱蒙在位期间,先是制服了沸流国,改沸流国为消奴部,封松让为主,本部落命名桂娄部。这两大部落,成为高句丽最终形成五部制统治机构(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的基石。然后,于公元前32年、公元前28年,朱蒙派兵分别征讨今长白山东南的荇人国和今长白山东部的北沃沮,并建立高句丽的城邑,巩固了高句丽政权。
朱蒙在夫余国有个结发妻子叫孔氏。朱蒙逃离夫余时,孔氏已经怀孕数月。孔氏本想与朱蒙同行,又怕身体不便拖累了朱蒙,只好流着眼泪送别丈夫。临行前,朱蒙对孔氏说:“你若生个儿子,就起名叫类利。待他长大以后,把我的宝弓和乌龙驹交给他,等他能够拉开这宝弓、骑稳乌龙驹的时候,让他去找我。如果你生了姑娘,就把弓绑在乌龙驹的背上,打它三鞭子,乌龙驹就会到南边去找我,我也就什么都知道了。”几个月过去了,孔氏生了个男孩,按照朱蒙所嘱,给孩子取名叫类利。类利小时吃了不少苦,但掌握了高超的武艺,18岁时,就能拉开朱蒙的宝弓,骑稳乌龙驹了。于是,孔氏带着类利,南下寻找朱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朱蒙从夫余出逃的第19个年头,孔氏和类利终于在卒本夫余与朱蒙相认。朱蒙见到类利非常高兴,有心让类利当太子,将来接国王的位子,但又怕召西努生的两个儿子沸流和温祚不服气,于是安排三个儿子比试武艺,赢者立为太子。结果类利胜出,被立为太子。朱蒙与孔氏、类利相聚不到半年,即公元前19年9月,40岁的朱蒙无疾仙逝,类利嗣位当高句丽的国王,史称琉璃明王。
琉璃明王在位37年,正赶上西汉王莽篡位,他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办法,明智地处理了与王莽“新”政权的关系,保护了高句丽并进一步发展壮大。王莽称帝之后,对周边汉属政权采取高压、歧视政策,派人到处收缴汉朝授印,肆意改成侮辱性名号,同时,还强行征兵,替“新”政权打仗。
王莽把“高句丽王”改为“高句丽侯驺”(驾马车的官),琉璃明王忍耐接受了。可是他把匈奴的“匈奴单于玺”改为“新匈奴单于章”时,匈奴造反了。王莽盛怒之下,直接把匈奴单于改称“降奴单于
于是,公元12年(琉璃明王三十一年),匈奴举兵侵犯汉境。王莽急忙下旨,让高句丽出兵。琉璃明王依群臣意见按兵不动,王莽大怒,又连下了几道圣旨,最后声言,如果再不出兵,就要把高句丽夷为平地。为了高句丽的社稷安全,琉璃明王无奈派一万兵卒参加了汉对匈奴的战争。汉军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都让高句丽军做先锋,高句丽军队伤亡惨重。余下的兵卒愤恨恐惧,纷纷逃走,又被汉军以反叛罪名追杀,一万将士全军覆没。尽管如此,王莽很不满意,认为琉璃明王先是抗旨不遵,后来发兵不打匈奴反为寇,于是举兵攻打高句丽。汉军摆鸿门宴射死高句丽戍边大将延丕,全歼高句丽军。
王莽非常高兴,下令把延丕人头挂城门上示众,并把高句丽改称“下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