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绕过碑亭,向山洞内走去,我小心翼翼的打头阵,等确认安全以后再叫他们继续前进,毛春华嗤笑道:“我说朱头儿,咱们现在应该还没进入墓室,安全的很,再说了,西周时期的墓葬没有什么历害的机关,至于什么积石流沙,暗弩滚石,那是汉代以后的事情了。”
这家伙,挺精明的,他聪明的在朱头后面加了个儿字,既损了我又让我无话可说。
又行了二三十米,出现在我们面前是九级石阶和一座高大的石拱门,在古代,九象征皇家的权威,九五之尊的意思。石阶上布满了千年累积的灰尘,也留下了千年以后,后人光顾这个墓葬的足迹。
上了台阶是一个约十平方左右的平台,平台上放有古朴的青铜鼎,约半人高,鼎内盛放着黑乎乎的东西,我被鼎上镌刻的文字吸引住了,我边辩认字边向他们讲解。
奄国是东方大国,是商王朝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古本《竹书纪年》:商王献庚、阳甲都曾建都于奄,然后盘庚才迁到今河南安阳的殷。奄之所以称为“商奄”,大概就是由于这个缘故。据《左传》:周初封鲁,“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杜预注:“商奄,国名也。少皞之虚,曲阜也。”传统上认为奄国即在今山东曲阜。不过奄国的国境范围肯定要大得多,有学者主张奄相当周朝的鲁国,同奄一起反周的蒲姑相当周朝的齐国,可能是差不多的。当时的所谓“国”,实际上大多还是一些具有鲜明的氏族部落特征的、分散的、各自独立的居民集团。这种“国”有一定的居住地和分布范围,也有自己的氏族血统,而这种氏族同地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即是氏族组织,又是地域性的国家。
奄的最早记载是《古本竹书纪年》载:“南庚更自庇迁于奄。阳甲即位,居奄。”又云:“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则奄地自商王南庚由庇地迁都于奄,在位二十五年;传阳甲,在位七年;阳甲传弟盘庚,盘庚即位,即由奄西迁殷,则奄地作为商都,约有三十二年左右。《水经洹水注》引《竹书纪年》云:“盘庚即位,自殷迁于北蒙日殷。”又《尚书盘庚》正义引《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殷在邺南三十里。”又《祖乙书序》正义引《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史记项羽本纪》集解:“攒曰:……《汲冢古文》曰:盘庚迁于此汲冢,曰殷虚。南去邺州三十里。”索隐:“《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虚。南去邺州三十里。”《殷本纪》正义:“《括地志》云:……《竹书纪年》云: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墟。南去邺四十里。”而《通鉴外纪》卷二也引《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殷在邺南三十里。”奄乃方国名,很可能是南庚在继其父沃甲为商王之前,已先封为奄国国君,后来南庚继位为商王,便以其故国奄地作都,不愿到庇地去。到南庚死后,他的伯祖商王祖卒之孙阳甲继位为商王,也就仍在奄地立都,只七年时间。阳甲传弟盘庚,便迁都于殷(河南安阳市殷墟),作了远距离的迁都,很可能是脱离南庚系族人的控制,这样一来,南庚之子便继为奄国之君了。故常称奄为“商奄”,即因其祖先曾为商王之故。
《左传》昭公九年:“蒲姑、商奄,吾东土地。”又定公四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墟”,都是“商奄”连文,可能就是这个缘故吧!
最后,我看到一行字,激动得浑身颤抖,这行字是江山人的祖先来自奄国的有力铁证:“周逆伐奄侯,不敌,王迁之江,谋复故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周成王逆贼伐商朝诸候国奄国,奄国被灭亡以后迁往浙江,浙江的古称就是之江,安生养息日后复国。
我向田曼妮要过相机,亲自把这句话拍了下来。
正在这时,忽然大虎二虎齐声惊呼,我闻声抬头,见到了不可议思的一幕。
原来紧闭的石拱墓门不知什么时候悄无声息的打开了,颇有墓主人开门迎客的意味,更令我们不可思议的事情是随着墓门大开,靠近墓门的两个青铜灯奴忽的一下,火光迸现,初时幽幽如豆,不一会儿如星火燎原般跳跃起来。
我见如此诡异的情景,赶紧招呼大家贴着两边洞壁站好,保不准有什么暗箭飞弩从里面射出来,而我们处在石拱门的两边是弓箭的射程死角,自然是最安全的地方了。
半晌没动静,我皱起眉头问:“谁碰到了不应该碰的地方?”
话音未落,毛春华暗中扯了一下我,用手指在我掌心中写着什么,由于我们贴着洞壁站着,田曼妮和大虎二虎并没有发现我们的动作,我感受着毛春华的一笔一画,他写的是:“小心姓田的。”
难道是田曼妮发现了开启墓门的机关?然后趁着我们不注意把它打开了?我不动声色,仔细观察着每个人的脸色,可我很快失望了,他们个个神情自若,我不在纠结此事,小心翼翼的向石拱门内走去,那青铜灯奴左男右女,皆呈下跪状,用手捧灯盘顶于头顶,灯盘内漂浮着一层黑乎乎的东西,随着燃烧发出一阵刺鼻的臭味。我看过许多记载,说许多古墓内都放有长明灯,油料取自于东海人鱼膏油,据说只要把灯盘灌满,就能燃烧千余年之久,当然,我对于此类记载都是嗤之以鼻,要是真有那么好的东西,世界各国就不会为石油打得头破血流了。不过,我惊诧的是这三千多年都过去了,这青铜灯奴冷战没有外界明火的情况下自动点燃。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磷,只有白磷会产生自燃现象,白磷为白色蜡状固体,遇光会逐渐变为淡黄色晶体(所以又称为黄磷),有大蒜的气味,有毒。着火点很低,能自燃,在空气中发光(所谓的“鬼火”其实是尸体分解放出ph3而ph3中含有p2h4,p2h4遇氧气易自燃就会引燃ph3。当空气流动时,燃烧的磷化氢会随着气流移动,产生“鬼火”。而非白磷自燃所产生。)
可这灯内的东西是乌黑的呀,就算是白磷,三千年过去了早就燃烧的干干净净,难道这个大自然还存在着和白磷相似的物质还没被人类没发现?我摇摇头,不再去想这些杀死脑细胞的事情,我又不是化学家,轮不上我去分析这灯奴内物质成分。
不过火光给我们带来一种安全感,我关掉手电四处打量,这应该是甬道了,甬道两边雕刻着大量的壁画。毛春华像是发现了新大陆,马上沉醉于中。他给我们讲解起古代墓葬的知识,古墓壁画我倒也了解一二。它是土墓代替了石墓后,绘于墓室土壁上的精美壁画,而周代墓葬一般流行土坑竖葬,而奄国真正灭亡时期应该在春秋战国,那么我们看到的应该是墓室的早期壁画,甬道上似乎用石灰涂抹过,历经千年,已经发黑发黄,但画面还算清晰优美,内容丰富,有筵宴、狩猎、欢娱、战争等诸多的场面,并以整体的平整巨石压顶。
我一副副的看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三千多年前奄国的兴衰,第一副是一个人坐在中间,两边站着两行人,应该讲的是古代奄国君王勤政。第二幅就出现了一个将军,指挥着兵马向另一方冲杀。被冲杀的一方举着绣有周字的旌旗。第三副就是举着周字旌旗的兵马包围了竖有商奄旗的城头。第四副就是奄国城破以后,剩余的奄国军民分成三路各奔前程。我呼吸急促,想到父亲论文上关于奄国人迁徒到江山的描述,这些壁画完全证实了父亲的推断,再加上外面青铜鼎上的记载,江山人的先祖是奄国人已确定无疑。可惜第五副由于年代久远,墙壁剥离,已无法知道其内容。不过,我对那个将军产生了兴趣,在这一段壁画中,这个将军始终没有正面形象。
我正想看第六副,忽然感觉右脚下一空,心中暗呼不妙,父亲长期严格要求训练和他讲的战场上临敌经验这时派上了用场。我左脚猛力一蹬,敏捷的顺势向石拱门方向一扑,在众人的惊呼中来了个懒驴打滚,堪堪躲过危机。毛春华面色凝重:“大家小心脚下,掉入翻板陷阱可就玩完了。”
我一时大意失荆州,差点中招,复又折返我刚才的立身之地,用兵工锹去捅那块地面,地面一动,一大块石板随之下沉,另一头则高高翘起,我打开手电向下照去,下面顿时一览无余,这个陷阱大概三四米深,人掉下去绝对爬不上来。更令人胆寒的是坑底布满大量的尖锐的石头,我暗呼侥幸。
毛春华拍拍我肩膀:“我说朱头,出去以后你真的该买一个猪头来拜一拜,感谢祖宗保佑。”这话听得我怪怪的,没等我说出滚那个字,毛春华早已逃的远远的。还撂下一句话:“这翻板陷阱,好破。”真人小姐姐在线服务,帮你找书陪你聊天,请微/信/搜/索热度网文或rdww444等你来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