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不知身是客 13
作者:含朝      更新:2019-08-25 08:22      字数:4527

梦里不知身是客(13)

“那之后,我拼命去寻他的踪迹,搜罗他在各种宴会上写的各种诗,甚至还在宴会上刻意与他妹妹结识,就只是为了从她妹妹那里听到一些他的事情,我装作不在意,其实,我很在意,他妹妹说他哪里哪里不好,说他爱耍赖,爱戏弄她,我不仅不会失望,甚至觉得开心,似乎这样,我也参与到了他的生活里,我说不出年少时我有多喜欢他,只是当时,我记得我确实是很喜欢他的,喜欢到每次满月看着那轮大而圆的月亮时,我第一个想到的也不是亲人而是他。”

馆陶垂眸,转而浅笑道,

“是很老套的佳人才子的故事,恐怕如今说书的也看不上这样的故事了,后来,我与他自是如那些佳人才子的故事一般,向对方表白了自己心意,我终知他心里也是有我的,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有多欣喜。”

张容瑾看着馆陶忽喜忽悲的表情,她明明是想落泪,却撑着笑意。

慈微观中,厘昭为面前的刘启满上一杯茶。

“劳殿下快马加鞭来慈微观。”

刘启看着厘昭,

“不知道长究竟所为何事?如此急切唤我而来。”

厘昭淡淡道,

“殿下,是时候,该解引了。”

刘启闻言,抬眸看着厘昭,

“如今便是解引之时?”

厘昭道,

“若是再不解,只怕这引就锁不住她的魂了。”

刘启颔首,然面色却沉重,

“我怕她记不起,更怕她记起。如今这般,我至少可以安安静静地看着她,她不会见我便步步后退,纵使退,她也决不会后退至万丈高崖之上,似乎我再往前一步,她就会毫不犹豫地跳下去。”

厘昭道,

“万事万物,自有其因果轮回,不可苛求,一年前,殿下早早便参悟了,如今又何必自欺欺人。”

刘启道,

“厘昭,你如今入了道,说是无情无欲,却比之从前更加狠心。”

厘昭将自己面前的茶杯斟满,

“是天命如此,贫道顺应天命罢了。”

刘启缓缓道,

“你这句话,说给谁听,都有可能说服别人,可说给我听,只怕是无用,你心里,还是在护着你未出尘世时最喜欢的妹妹。”

厘昭道,

“殿下之前问贫道的那个问题,贫道如今已有答案了。只是在此之前,贫道还有话要问,三年前亡母之死,究竟为何?”

刘启抬眸,沉声道,

“若是道长想听,我便告予道长,只是这三年里,道长一直都未曾问过,我还以为,道长真的已经全然不再在乎了,原来道长的薄情,全是因为不敢问,不敢面对的深情而来,如此,道长何必出世入道,何以出世入道?”

厘昭拿起茶杯,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句话,是我仍在尘世时珺儿告诉我的,可如今我方知这句话有多沉重。”

——红亭中——

馆陶拿起茶杯,用木夹往茶杯中放入一朵干花,花瓣浸润,徐徐展开盛放。

“我与他交换信物,那几个月,当是我最欢欣的几个月了,因为我很好,我们都很好。“

馆陶的声音有些沙哑

”只是后来,变故横生,在这场变故发生之前,我一直都觉得我会嫁给他,那一年,匈奴犯我大汉边关,边鄙的百姓们苦不堪言,匈奴所过之处,粮食被掠夺,女子被毁清白,老人孩子被抓去当奴隶,此时,便有人举报,朝中有大臣勾结匈奴,才使得匈奴势如破竹,此为祸朝纲之徒必不得再留,可是问题便在于,谁都不知道这与匈奴勾结的人是谁,只凭借在空中截下的那只信鸽上无落款与收信者的信,只怕是难以抓到这个人。”

馆陶拿起茶杯,轻抿一口。

张容瑾追问道,

“后来呢?”

馆陶道,

“后来,有人便提出将鸽子放了,看它飞去何处,如此便可知道这个勾结匈奴的人是谁。”

“只是,它飞去的人家,叫众人都没有想到。”

馆陶长叹一口气,看着天边飞过的鸟儿。

“那家的主君,正是我父皇最信任的臣子,亦是朝中清正之首,是刚正严明,大义凛然之人,众人都不愿意信,可是,事实摆在眼前,众人不得不信。于我而言,信鸽飞去的那个府中的主君是不是朝廷重臣,是不是清流一派,都没有多大关系,可是——”

馆陶看着张容瑾的眼睛,

“信鸽所向之处,正是与我心悦之人的居处,那被指勾结匈奴的人,是我心悦之人的父亲。”

张容瑾的心一沉,

“他们是冤枉的吗?”

馆陶垂眸,移着杯子的位置,点点头道,

“勿说是朝廷里追随他父亲的朝臣,就是我父皇都觉得他是被冤枉的。”

“可是那又有何用,当时,为使勾结匈奴之人逃无可逃,民众们可是受命在长安街上看着信鸽的去向的,众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信鸽飞入他府中,即便是满朝文武都信了他父亲不是勾结匈奴之人,民众呢?民众们会信吗?满朝文武知道他父亲刚正不阿,绝不可能是勾结匈奴之人,可是民众们知道吗,纵使民众知道了,那他们知道了以后,是会相信,还是会怀疑是有人要欲盖弥彰,刻意引导舆论方向呢?”

刘启看着厘昭,

“那时,长安流言纷纷,民众日日长跪于宫门前,请求将勾结匈奴之徒绳之以法,可我父皇不信,百官亦是不信,张廷尉向来刚正不阿,身正履直,这些,我亦看在眼里,但民众们却群情激愤,丝毫不理解朝廷暂缓审讯的行为,纷纷上书要将诛张廷尉九族,以儆效尤,防止再有人勾结匈奴,祸乱朝政,连累百姓。”

“而张廷尉在狱中待了足足二十天,这二十天里,一个制管法案监狱的重臣,一夜之间变成了人人喊打的罪人,被关进大牢,不见天日,张家也岌岌可危。”

“当时…”

红亭中,

张容瑾追问,

“当时如何?”

馆陶道,

“当时他一蹶不振,日日借酒消愁,每日打开大门,都可见大门上写的血字和污物。他干脆再不出门,甚至后来,因为父皇知道了我与他之间的过往,父皇还责令他三年之内不准回长安,防止我像前朝公主一样逃跑,使和亲之事横生变故,可是没过几日,我派去宫外暗中保护他家人的暗卫突然来报,说他回来了,于是,我求太子带我出去,太子应了,半夜里带我翻墙进了他府中。入了他府中,却满府不见有人,终于,我寻得了他,他跪在后庭中,满身是血,那一夜的月,真的是极冷,我似乎落入了冰川之中。在他怀里,一个面容与他极肖的妇人早已没了气息,他全家都跪在那儿,满门泣泪,我看见他的父亲穿着一身脏污的血衣立在月光下看着那个早已死去的妇人,他父亲的眼神是那样的凄清孤独,是那样的绝望,我从未见过任何一个男人露出那样的眼神,更未见过他的父亲有这样孤立无援的时刻,从前,他父亲曾有以死相谏,宁死不折的时候,那个时候,哪怕所有人都不站在他父亲那边,他父亲仍是铮铮铁骨不肯向权贵势力低头,可是那一夜,在庭中立着看亡妻的那个男人,似乎一夜老了几十岁,一夜白发,那份绝望和痛苦,绝非如今我言语中可比拟出来的。”

馆陶的泪落入茶杯中。

“从那一夜开始,他父亲洗脱了冤屈,合族上下都不再有诛灭流放之险,这全都是因为,因为他亲生母亲独自入宫上书,告诉我父皇,勾结匈奴之人是她,这所有的行为皆是她所为,她独自一人揽下了所有罪责,保全了合族,我父皇知道,他父亲并非勾结匈奴之人,也知道他母亲更加不可能,可是,为了安抚民众,为了将他最爱的臣子保下,为了安定长安及京畿其他地方,我父皇赐死了这个女人,赐死了我心悦之人的母亲,让她成为了这场风波的牺牲者,也唯有此,才能将损失降到最小。”

“可他连夜快马加鞭赶回来,根本不知道他母亲是怎么死的,只听见众人说她母亲是勾结匈奴的罪人,又听人说,他母亲是被宫中贵人以极隐秘的方法赐死并且是死在我宫中。“

”所以他以为,他的母亲,是我杀的。”

张容瑾手中茶杯猛然落地,砸了个粉碎,碎片和茶水溅起,湿了她的裙角,捉弦忙上前收拾。

张容瑾紧紧地盯着馆陶道,

“他如今,可知道真相?”

馆陶摇摇头,

“他不知道,即便他知道也无益了,他如今,已然出世入道,凡尘间的事,他已全然抛下,再不回头。”

张容瑾道,

“难道就让他这么一直误会下去吗?”

馆陶笑,泪却顺着她的面颊滑落,

“他若是心上还有我,又何必出世入道,他起码也该来质问我一声才是,可他为什么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连恨我也未曾便头也不回地入道了。”

“后来他的妹妹曾上山去告诉他,告诉他我没有去和亲,更没有赐死他的母亲,可他却追问一声也没有,那时我立在屏风后面,听着他冰冷地答了一句,贫道出世,不是为着红尘是非,单是勘破了红尘,甚至让他的妹妹勿要过分纠缠。“

馆陶已泪落满面,苦笑着,

”你瞧,他竟是连追问一句都未曾,哪怕只是问一个字也好,可是他没有,他连他的妹妹都不要了,怎么还会要我?他心上已经没有我这个人了,若是有,他为何听也不愿意听一句,他若是对我还存一丝期盼和信任,他为何对真相一点也不好奇?”

张容瑾只觉得心下沉得厉害,

那个梦中,厘昭对她说出那些无情的话语时,原来馆陶就在旁边看着,听着,原来这些,非只有她一个人知道。

馆陶道,

“匈奴一向都有犯我边境的举动,而那一年则异常嚣张,有了勾结匈奴之人的出现,众人便都觉得是因为这个勾结匈奴之人的里应外合才使得匈奴更为猖獗,而且,若非匈奴嚣张跋扈的气焰增长,朝廷便不会要以送公主去和亲的方式来求得安宁,他大抵也是这么想我的。“

馆陶看着远处的渐渐漾起的晚霞。

”他大抵觉得我是因为以为他母亲推动了匈奴进犯,从而推动了朝廷决议送公主和亲,所以对他母亲怀恨在心。觉得我因为被逼迫和亲的绝望和愤恨,而赐死了他母亲,将所有怨怼都发泄在了他母亲身上。“

”殊不知,在他母亲即将被赐死时,是我跪在父皇面前苦苦哀求我父皇放他母亲一条生路,我说,可以用假死药使他母亲不必枉死,还可以直接用死刑犯的尸体代替他母亲,将他母亲送出长安,我如此急急忙忙,战战兢兢地说出这许多,言语中有我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慌乱,可是他母亲还是死了,而且是在我面前,举起那碗汤药,一饮而尽,我看着她的嘴角流出血来,我用我自己的衣裳给她擦,我拼命地喊让人叫太医,我知道这种药虽然会致死,但却是有救的,小时候,慎夫人被袁盎大夫上谏废除时,慎夫人就是用这种药假装自尽,博得我父皇的同情与怜惜,我拼命地叫太医让他们救治她,他的母亲抓着我的手,倒在我怀里,后来,后来太医告诉我已将她救回,你知道我有多开心,可是当晚,我就在他家的庭院中,看见满门泣泪,看见白衣缟素一片,那鲜血淋漓,染得人的眼睛都通红死寂。那个曾被我救回的女子就那样毫无生气地躺在他怀中。”

馆陶握住张容瑾的手,

“珺儿,你知道吗,他母亲是死在我偏殿里的,就在我守着已经被救活的她时,父皇来旨传召,让我去北宫商议和亲之事,这一去,就是两个时辰,这两个时辰里,那个已经奄奄一息的女人再次被灌下一碗毒药,这一次,是无解的鸩酒,只要喝下,必死无疑,她死在我的殿中,可是我不知道,我在北宫中木然地听着大臣和我父皇商议和亲之事,我点头,行礼,同意,以为自己已经濒临绝境“

”可是我丝毫不知道,真正濒临绝境的是那个我从生死关头拉回来的女人,当我还未回到长亭殿,还在回来的路上时,有暗卫来告诉我他回来了。于是我没有回长亭殿,径直去了东宫,因为父皇怕我逃跑,大臣怕我逃跑,所以我被深锁宫墙之内,不允许出去,那一夜,我去东宫,是为了寻刘启,让他带我出去,他答应了,瞒过重重守卫,走过无数长街,他终于将我送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