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老大难的学校食堂
作者:三郎姓李      更新:2019-08-24 07:17      字数:5011

袁朝所说的县二中位于301厂斜对面一百多米开外,全称是江阴县第二高级中学,是整个江阴县辖区七所中学里,面积最大、生源最多的一所中学,新校区的师生共有1800余人。

从一年前开始,位于伏龙镇的江阴二中老校区陆续搬迁到云集镇,与301厂的新校区合并一体,校内又增加了1100多名学生,如今的江阴二中可算是一个庞然大物,拥有师生校工3000余人,是为江阴县地区首屈一指的学校。

现在走进江阴二中的新校区,到处充斥着一群一群的朝气蓬勃的学生,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分别有十二个班,高三年级则有二十个班(包括复读班)。

不要问袁野怎么知道的那么详细透彻,原因很简单,这几年来,大院高考落榜的子弟一直不断有人进入对面的县二中刻苦复读,希图重整旗鼓,再创辉煌。有这些高四的老油子们做内应,当然对县二中校内的一应情况摸的一清二楚,滚瓜烂熟。

别看江阴二中目前师生3000人,说出去牛比哄哄的,气势惊人,但其规模尚没有达到历史上最为鼎盛的高峰,且等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初,中央政府大力推崇什么教育产业化,江阴二中便如充气的的皮球一样,陡然膨胀起来,那时节的县二中,才真正称的上是一所远近知名的超级中学,生源突破万人的顶级巨无霸学校。

那时的县二中为了招生,真是绞尽脑汁,不惜四处撒网,重点捕捉,全县各个区域初中的优秀学生尽入他们的法眼,也不管是不是自己的统招区域,先抢到好学生再说。

县二中派遣无数个招生工作组赶在中考前,访学校,进农村,拜父母,务必将这些优秀学生笼络进自己的怀抱,尤其有些成绩拔尖的特出之辈,二中甚至夸下海口,拍下胸脯,提出减免学费,减免杂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期将他们网罗进自己的校园。

还有许多学生中考成绩并不理想,未达到县二中的录取分数线,却也想进入二中,拼搏奋斗一番。

县二中招生办倒也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搞了个折中的办法,统一收取借读费,3000块(后来物价上涨,借读费涨到5000块,再之后涨到一万,三万,直到最后上级主管部门下文要求各校取消借读费,从此这项名目的费用收取便没了,可是分配生想进入重点中学,又变得困难重重了)。

这3000块的狮子大开口,咬的不少家庭直吸冷气,可是为了自家孩子的未来,中国的父母都是会下血本的,就算挖他们的肉,父母们也眉毛都不眨一下的双手奉上。

这样林林总部由招生办招进来的各路人马,涌入县二中的校园,最终汇聚成了一个极为惊人的数字——10000。

县二中因为过度膨胀的学生人数,年级编制也跟着滚雪球一样膨胀起来,每个年级都不止二十个班级,有的年级编制甚至夸张到三十多个班级的大关。

即便如此,还是无法容下那么多的学生,没办法,学生收多了的后遗症。县二中便将多出来的学生硬塞进各个班级的教室里,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便跟着创纪录地扩张到一百余人。

试想一下,一百多个荷尔蒙旺盛的莘莘学子们,坐在一间拥挤不堪的不到80平方的房间中,专心致致地听着任课老师的授课,老师的配置全都是带着耳麦在前面讲台上讲课,那种独特的生活体验估计在县二中上过学的孩子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任课老师通常老老实实在站在讲台上,一堂45分钟的课下来,都不敢在教室中任意走动,一个是因随意走动会影响到耳麦效果,声音变得忽大忽小,影响到前后学生的听课质量。

更重要的是,老师哪里敢伸脚下讲台,下边可坐满了一百多学生呢,全是挤挤插插的书桌和大腿,他怕下去了,陷进里面,就再也爬不出来了。

不过学生多也有学生多的好处,听说冬天的教室自带暖气功能,门窗一关,里面异常热乎,上课的时候,有的学生在教室里一直穿着单衣,一点也不冻。

反正这样的教学,袁野闻所未闻,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实在无法相像教室里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况且一名任课老师至少要教授两个班级的课业,那么多的孩子,袁野不禁嘀咕,老师管的过来么?他能认识其中几个学生?他有叫伙伴们几个学生的名字?他毕竟不是超人,哪里来的那么大的精力去管理两百多号学生,这样的教学环境确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再有在这样的教室里,一百多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什么样子,他们到底能学到些什么东西,这也令人十分存疑。

即便在如此啧有烦言的环境中学习,照样有全县的农家子弟趋之若鹜,毕竟县二中全县第一的金字招牌可不是个摆设,那是县二中每年高考实战一枪一炮打出来的骄人战果。

每年的高考大学录取人数,县二中稳居全县各中学之冠,即便将他的光辉战果与江城市的所有高中一较长短,县二中的光芒也仅仅被江城市一中,江城市二中所略略遮蔽。

你说县二中牛不牛?

在早以前,县二中凭籍一往无前的战果,成为全江阴县重点中学,受到县教委的重点关注。

进入新世纪后,它又再接再励,跻身全省重点中学,与市一中、市二中并驾齐驱,成为江城这一地区最负盛名的三所中学之一。每年考入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如恒河之沙,不计其数。

九十年代有那么个时期,每到高考季,县二中门前必然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大门左右,五百米长的高大围墙上,贴满了一张又一张红艳艳的巨大喜报。

倘若是985、211大学的录取通知,那红纸的规格又往往大了一圈不止,甚至于碰到中国最负盛名的三所高校北大、清华、燕京的录取通知,那红纸便是最高规格,专门辟一处地方,找毛笔字最好的老师精心写就,贴在大门外最最显眼的地方,务必让走过路过的人们都能一眼看到。

每逢高考季结束的七月底八月中,铺天盖地的喜报便充斥着那道长长的围墙上,所有过往行人为之心旌摇荡,不能自持。

直到某年某月,强大的城管部队出现了,以影响市容为由予以取缔,才彻底让这道风景线绝迹江湖。

这就像河he北那所闻名遐迩的中学,衡水中学,它以极为严苛的管理规章制度,宛如军营般的军事化教学暴得大名,饱受教育界有识之士的猛烈抨击,众口一辞,指责这种学校管理制度唯分数论,以高考成败论英雄,非是教书育人之道云云。

但那所学校众多学生们那几年的高考战绩却亮煞一班家长的眼睛,因之不管网上如何议论,如何抨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苦再累,只要能上大学,那什么都是值得的,每年来自全国的学生源源而至,挡都挡不住。

一个不争的现实告诉我们,一切以高考成败论英雄。

成功,进入大学,成为天之娇子,未来便是一条金光大道;失败,便是人生的loser,其他说再多也是枉然。

江阴县第二高级中学,这么牛气冲天的学校,哪个人不打破头地往里钻。

再说了,县二中的主要生源百分之八九十来自农村,农村里出来的孩子不读书,不考大学,还有什么出路可言,难道叫他们从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呆在农村,做一辈子没有什么出息的农民?

孩子们的心中都有杆秤,知道何去何从。

说实话,这些孩子们也别无办法,农家子想跳出农门,靠自己的力量脱离社会的最底层,爬进上层社会,整个中国只有这一条路径。唯此华山一条路,只能拼了!

这些努力拼搏、勤奋好学的学生们就是袁野即将面对的顾客群体。

都知道江阴二中的学生都是附近县区的农家子,家里向来贫困,生活也很窘迫,根本没几个大钱,像他们这样一无所有的孩子怎么可能会出来下个馆子,奢侈一把?

按照常理说,这一类人是绝对不会出来下馆子,吃大餐的。

但事实是我们都想错了,而且想的大错特错了!

如果没有前世的记忆,估计袁野也如是想,根据常理,根本不敢做出如此大胆的计划在二中门口开家牛肉面馆。

只因为旧例可循,前世的1987年,县二中便做出大胆决定,将大门左右所有的围墙推倒,破墙开店(好像当时也是一股社会风潮,许多学校都跟风似地破墙开店,甚至连北@京的许多著名大专院校也愚蠢地干了同样的事情)。

他们一气儿建了四十个十面积不大的商铺,对外出租,任谁都没想到,招商会上,行情大热,屋里屋外来了许多闻风而至的人,有学校老师的家属,有附近单位的职工,有江城市里的商家,他们都蜂涌而上,抢破头地来争夺其中的一席之地。

因为僧多肉少,眨眼之间,商铺的租金幅可怜的30元炒到200元,一气儿海了将近三倍,如此,还有一些晚来的人悍不畏死地冲杀进来,要搏得一块宝地。

一俟尘埃落定,四十家商铺竟然有三十五家开起了各式各样的小饭馆、小吃店,每天清晨、中午、夜晚,所有小饭馆门前都是人声鼎沸,热火朝天。明眼人一看便知个中端底,此地生意火爆。

九十年代,301厂大院有一个姓郑的老爷子曾经在县二中的门口租了一间门面做小吃。据他所云,世界上最好做的生意,便是学生的生意,再没有比学校门前的生意更好做的了。别看县二中里的孩子们都是大山里出来的,兜里没有几个钱,穷的叮当响,可下起馆子来,却一个个冲锋在前,不落人后。

所谓穷大方,越穷,越大方是也。

袁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后来他发现学校门口的餐饮业之所以生意异常兴隆,这和学校的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密不可分。

无论从过去的七八十年代,到新世纪的一二十年代,绵延数十年,学校食堂始终有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无法根治,那便是脸难看,饭难吃,尤其是饭难吃这一项,饱受一届又一届学子们的诟病和吐槽。

不管是大学食堂,还是中学食堂,概莫如是,没有最难吃,只有更难吃。

搞不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毛病,反正这在学校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神奇的怪圈,无解!

食堂伙食难吃,叫人难以下咽,一时成了学校的顽疾,某些学校为此花了大力气整治清理食堂,当时的效果自然也是立竿见影,整治过后的食堂焕然一新,食堂服务人员笑脸相迎,饭菜味道十分可口。

但是这种运动式的治理整顿只能管一时,不能管一世,过不了多久,也许一年,也许两年,食堂的旧风貌便死灰复燃,重新恢复成老样子,周而复始,难以根除。

单说食堂最常见的作物——馒头

做个馒头,县二中的大师傅从来就没谱儿,最喜欢撒下大把的碱面,蒸出来的馒头,个顶个黄澄澄黄澄澄的,叫人看到都满脸疑惑,那是蒸的馒头,还是做的玉米面窝头?

这样的馒头味道可想而知,每天早晨一群正在发育的孩子们没得选择,只能在硬着头皮吞咽着这些馒头。

早上煮个稀饭,半人高的大铁桶,就抓了两三把米,一俟稀饭煮熟之后,低下头去,直能在稀饭里照见自己清晰的影像,满满当当的全是米汤,至于米粒儿,你自个儿数去吧。

这是稀饭,还是米汤?

古时候发生饥荒,一些士绅在官府的带领下,开始赈济灾民,通常的手段是施粥,当时熬粥有个最基本的要求,那便是拿一根筷子直直插下粥桶,倘若筷子不倒,这个粥才算做的合格,以这个要求县二中的食堂,是不是勉为其难了?!

忍饥挨饿的孩子们,好不容易熬到中午,终于可以吃顿正儿八经的饱饭了,哪里知道食堂所有的菜全部都是水煮菜,最常见的菜色便是大白菜、土豆、茄子、西红柿等,之所以选择这些菜,只因为它们的价格非常便宜。

其实大锅炖用心做,也是非常好吃的,部队的饭菜基本就是大锅炖,君不见一个个小伙子吃的膘肥体壮,满面红光。

可县二中的食堂却是不舍得放油,多放一点油,就像要杀了他们的亲妈似的。这一不舍得放油,那大锅菜的味道就可以想见的,一锅无滋无味的饭菜,吃的那个味儿,时间长了,清汤寡水的,你都会怀疑人生。

忍一两天,也就罢了,让他们要忍受一个学期,这可就要了他们的命了。

不过学校里苦命的孩子还是一抓一大把的,大部分生源都来自贫穷的边远山区,很多学生的忍受能力也是顶呱呱的,难吃就难吃吧,忍忍就过去了。

但是,但是,吃在嘴里的石头,头发和老鼠屎、蟑螂以及千奇百怪的东西是怎么一回事?饭难吃,再加上非常不卫生,这饭还怎么叫人吃?

孩子们苦中做乐,在食堂的墙壁上题写了许多打油诗,歌颂中学食堂的伟大成就:

一伙强盗打劫了食堂后,一个歹徒与他同伙的对话:

“唉,哥们,厨师交了多少钱?”

“没有!”

“那你,你,你揍他了没有?”

“哦,揍了!”

“你,你把那个热熨斗放在他的肚皮上了没有?”

“哦,我放了!”

“你强迫他吃这里的饭菜了没有?”

“什么,强迫他吃这里的饭菜?!难道你以为我是恶魔吗?”

……

县二中的学生逼急了,这样的日子,他们受够了,急需寻找一个渲泄口,而袁野着手准备的面馆,便是他们的渲泄口,他们一旦品尝过牛肉面的美味,一定会蜂涌而至,大买特买的。

袁野可以打确定,百分之百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