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将房间整个打扫了一遍,然后便再偃旗息鼓,再没有动静了。眼见得别人轰轰烈烈地找车搬家,有人便喊道:“老袁,怎么不搬家呀?抓紧时间搬家,早一天住新房,早一天当新郎啊!”
袁克成总是笑呵呵地回道:“我们家不急,再等等,再等等。”
一个星期后,新楼房那里人来人往,热火朝天,所有人都在忙活搬家时,袁家终于展开行动了。
袁克成先找到301厂第一个停薪留职的人——李胖子,李胖子的本名叫李丁,因为体重超过两百五十斤,远远看去,浑身颤颤危危的,俨然一座肉山,厂里都戏谑地称之为李胖子。
他原是厂里汽车班技术最好的老司机,常年在外跑车,经验丰富,开车一流,修车一流。
去年中,为响应国家号召,南方工业集团给所有下属企业下达文件,推出停薪留职的新政策,鼓励全厂职工踊跃报名停薪留职,下海投身于广阔的经济大潮中。
其实所谓停薪留职,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按照文件精神,职工办理停薪留职后,两年内没有工资、奖金和补贴,没有工资调级,所有福利一律取消,只保留某人的铁饭碗,单位编制依然还在。
厂矿及事业单位支持属下员工走出去,闯一闯,成功了,也许你就不在乎这个小小的公职,到宽广的天地中自由翱翔了。
假如在外面碰的头破血流(当然综合所有停薪留职的案例告诉我们,这样的几率占绝大多数),你还有个退身步,可以撤回来,继续当你的工人,上你的班,至于回到单位后,领导能把你重新分配到哪个岗位,那只有听天由命了。
那个时代的国营单位虽说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好的工作岗位仍然是打破头争抢的。你停薪留职,一走就是两年多,留下的空缺必定要有别人替补上去,单位不可能老等着你,那结果是,重新回到单位的人得重新寻找工作岗位,那又将是一桩艰辛苦难的过程。
所以停薪留职,对于广大无大毅力者、无大恒心者、无大幸运者来说,就是一幅非常漂亮的仕女图,看上去挺美。也仅仅是看上去挺美!
毕竟停薪留职所付出的代价过大,大家伙都得掂量掂量,自已到底有几斤几两。破釜沉舟,奋力一搏真不是一般人能够下得了的决定,谁也不会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要,好好的日子不过,去奔死奔活地出去打拼。
谁都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没有人告诉你么,外面的世界同样很凶险!不是随便某人能玩得转的。
停薪留职的政策颁布没多久,谁也没想到平时像老好人的李胖子跳了出来,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动作麻利地打报告申请停薪留职。
汽车班的老班长陈冀委实不想放他走,李胖子是301厂的老司机,技术扎实,能力过硬,是陈冀手下最得力的干将,完全能够独当一面,而且任劳任怨,干起活来从来不挑挑捡捡,拈轻怕重,让干啥就干啥,所谓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如此优秀好用的骨干力量,哪个领导不喜欢,哪个领导能舍得放他走,陈冀毫不犹豫地将他的停薪留职申请扣了下来。说一千道一万,绝对不能让李丁误入歧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陈冀他们一干保守的老人面前,停薪留职这个政策,纯粹就是扯蛋,上边的人吃饱了没事干,鼓捣出这个玩意儿,拿下边苦哈哈的老百姓寻开心。
所以陈冀代表整个汽车班组专门将他找了过来,促膝谈心,好言好语,极力劝阻他的莽撞行为。
李丁却像被传销组织洗过大脑一般,矢志不移,几百头牛都拉不动他停薪留职的坚定信念。大胖子一门心思只想着从301厂里跳出去闯荡一番。
别看他长着一个胖子的身体,却有着一颗放飞自我的狂野之心。
也不知道二人后来私下里到底讲了些什么,班长陈冀没有说服李丁,反倒是李丁用了什么办法,做通了班长陈冀的工作,将本来扣住几天的停薪留职报告递交到了厂委办公室,最后厂里当作典型,痛痛快快地批准了李胖子的停薪留职。
后来李胖子又到厂里游说了一番,当然也使了一些歪门邪道的手段,将厂里一辆解放车开了出来,搞不清楚是卖给他,还是租给他。
想来那个年代让301厂卖车,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其一是李丁手上没多少钱,买不起汽车,当时的他根本没有能力购买解放车;其二,这车是厂里的东西,属于国家资产,厂长可无权处置。
想来想去,最大的可能就是李丁变通了一下,每年上交厂里一定数额的钱款,从而获得这辆解放车的租赁权。
反正最终的结果就是,这辆破旧的解放车一直都在李胖子的手里使用了许多年。他就靠着这辆车迅速地成长为全厂第一位万元户。
当然李丁成为有钱人后,也从来没有对外声张,就算大院里的一些有心人上赶着说他是个万元户,手上趁钱,他也咬紧牙关,抵死不认的,自己有几斤几两,他非常清楚,他一直禀承“闷声地大财”的理念,绝不声张,只做不说。
………………
猜猜他用汽车跑什么生意去了?
谁都想不到,他竟然干起了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拉沙!
对,就是拉黄沙,工地上常用的建筑材料,黄沙,当然倘若工地有别的东西要拉,他也照干不误。
据袁牧说,一天到晚,李胖子那辆解放车都没停过一会儿,那生意红火的令人发指。
大院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到李胖子挣了大钱,知道了停薪留职的好处。没过多久,便有七八个不怕死的青工不顾家里的强烈反对,也积极跳入商海之中。
厂子弟学校有位23岁的男老师,林太原,这个年轻人倒是对自已够狠的,毅然撕掉了臭老九的清高面皮,当起许多人不齿的二倒贩子(当时有个名词,专指他们这一类倒腾种类物资的人,叫做“倒爷”)。
他千里迢迢从广@东的服装市场带回来各种新潮的衣服,比如喇叭裤、蝙蝠衫、牛仔裤等等当时最流行的服装,然后在江城解放路的服装一条街上租了一个固定摊位,做起了服装生意。
据说摊位的生意异常火爆,卖什么,什么光,一时成为整个服装街上的风向标,所有的服装摊位都向他看齐,林太原进什么货,人家便跟风进什么货。
他算是找对了门路,赚得盆满钵满。
其他人就没林老师那么好命了,一个个倒也使出浑身解数,想着像李胖子那样靠自已的努力,闯出一片天来,却没想到梦想与现实往往存在巨大的落差。几个青年人在商海中才扑腾几下,就只冒了个泡泡,差点没淹死,一个个吓得如受惊的青蛙般,纷纷蹦上岸来,没等到两年的年限,就乖乖地返回厂里上班。
这就是光看到贼吃肉,没见识过贼挨打。
从此301厂轰轰烈烈的停薪留职运动便戛然而止。
两年年限到期后,李丁思索许久后,毅然决然地辞去公职,专心跑起运输来,四年后,他拉起一帮好哥儿们,组织了一个六辆东风140的物流小车队,那小日子过的更是溜光水滑,好不滋润。
后来车匪路霸、吃拿卡要以及各种税费日趋加重,跑物流的利润也一点点变薄。
李丁他们哥几个便商量,继续跑车的话,未来只有死路一条,下一步准备怎么办?
因为他们常年给工地拉沙,见识过地产的红红火火,有心去吃一口肉,奈何跨界不是那么好跨的。他们到底不熟悉地产行业,没有领路人,做起来束手束脚,也许还会撞得头破血流,血本无归。而且地产行业所需的资金量非常庞大,他们那三瓜两枣根本不够看,最后地产行业要和方方面面的牛鬼蛇神打交道,他们的人脉极其缺乏,白道黑道都无法打通关节。
大家一核计,地产行业风险太大,他们的吨位根本压不住秤,那就算了,他们的眼光相中一与地产相关的产业,就是打桩,对,给所有高层建筑打地基。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行当,他们非常熟悉,也知根知底,亲眼看到一些打桩队忙的四脚朝天,应接不暇。他们深信这一定是门来钱的好生意。
几个老伙计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投身打桩行业。所以说人的视野开阔了,看啥门道都能来钱。李丁他们进入这行打桩的行当后,真是找对了地方,生意很是兴隆,就这样兄弟几个热热闹闹地忙碌了七八年。
一来二去,众人的荷包日渐鼓胀,手里有了许多钱。李丁总结自己这些年的人生经验,得出结论,只有钱生钱,才是挣钱的坦途正道,绝对不能将钱放入银行,任它发霉长毛。
他们开始四处寻找投资目标,不知怎么搞的,李丁与那位投资买房的董平勾搭到了一处,也许是董平夫妻的一番鼓动游说,李丁他们几个终于将所有的资金也投进房地产的买买买事业中去。
不过他们并没有像董平两口子那样,全心全意投资商住房,他们投资的目标是商铺。
李丁始终以为,住房买个两三套就够意思了,自己一套,儿女一套,不用那么多。但商铺却不然,老话说的好,一铺养三代,眼看着以后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好地段的商铺租金也会水涨船高,所以投资商铺,绝对是个一本万利的好差事。
当然,在当时的阶段来说,他们的想法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说来还是个很不错的主意。
再往后,新世纪到来,新观念到来,淘宝、京东等网上购物平台的时代大行其道,实体经济深受重创。李丁的商铺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好租了,大片的商铺无人问津。最终他的商业王国是亏是赚,袁野毕竟与他们隔着几个层次,不得而知。
…………
同样面临停薪留职人两年大限,那位“倒爷”林老师的选择却着实出人意表。
这位林倒爷真是拿得起放得下,宁肯卖掉那么生意兴旺的摊位,也要重新回到子弟学校,又做回他的地理老师。
在这个得失之间,居然能做到壮士断腕,急流通退,确实需要大毅力。在这一点上,无关对错,袁野非常佩服这位林倒爷。
其时林太原倒也不是没想过弄个两全其美的法子。他回去上班,服装店则招几个信的过的员工,他作为老板,遥控指挥就是。后来权衡再三,还是无法保证工作和商店两不耽误,两者必居其一,只能单选,再无他法。
他一咬牙一跺脚,以三倍的高价将日进斗金的服装店转让出去。照八十年代的标准来看,他算是商海中最得意的那一部分翘楚了,商海中赚了一大票,然后飘然上岸。钱也没少挣,工作也没丢掉,两好合一好,再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事情了!
而事实上,高价接过林太原服装店的那位待业青年吴成力经过努力耕耘,更是将服装生意发扬光大,不只扩大经营面积,而且从南方引进品牌好质量高的衣服,将他手中的服装店也做成了名牌,使之成为江城人买衣必的去一处所在。
几年之后,他的资本日渐雄厚,便不再满足于当二倒贩子,转而是组织人手自己设计,自己加工服装,生意又上升了几个台阶。
后来服装生意利润越来越薄,吴老板立即收手,将服装的一大摊子卖了出去,再度华丽转身,投奔互联网,做了一个高新产业的风投,从此一飞冲天,最后在某年胡润富豪榜上成为一个恭陪末席的互联网节巨贾。
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谁又能想得到呢!
多年以后再回头看的话,林太原宁愿回到学校教书,也要放弃服装店,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世界上有些事情的选择,是说不清对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