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数风流人物
作者:三郎姓李      更新:2019-08-24 07:16      字数:5230

之所以看着《江城日报》上的这条新闻,袁野久久无言,呆呆发愣,是想起了他当计程车司机时拉的一位乘客,那位胖得像座小山一样的男子一上车便与袁野说个不停,他十分健谈,自称自己可算是个hn名人,随口便聊起了自己的经历。两人一通聊,聊的十分happy。

言语中男子提到自己过往经历,袁野惊讶地发现男子居然参加过蒲公英智力竞赛,看到历史居然出现在自己面前,他倍感惊奇。

听说,第三届蒲公英大赛上他表现十分神勇,一路杀过了cs市比赛、hn省全省比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会猎于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

惜其临场发挥失常,不幸折戟沉沙,仅仅获得一枚全国大赛的纪念奖。

而这一路杀来,市里获奖200元,省里获奖500元,全国的纪念奖励是800元,不过他说过,倘若进入前三甲,至少也能得到2000元的丰厚奖金,而二等奖是5000元,一等奖十分夸张,竟然达到10000元。

袁野听天书一般,张大着嘴巴,听着客人讲述蒲公英大赛的的种种轶事。

…………

袁野现在所想的便是这个歪门邪道,参加智力大赛,以他脑海中的知识储备,搏个省赛前三甲,想来没有太大的问题。

至于进军国赛,奋勇夺冠的崇高理想,那就只有听天由命的份儿了,其中的偶然性毕竟太多,不是他这个小屁孩儿拍拍脑袋就能手到擒来的,要看对手的实力以及自己的临场发挥等等因素。

毕竟闯入国赛的选手,个个都是本省数千万人海中厮杀出来的英俊豪杰,岂是好相与的。

也许某一时刻自己赵子龙附体,文鸯再世,大发神勇,,搏得个国赛中的探花什么的,说不定有那么一点两点的可能。

而且最令人心动的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他可以正大光明地攫取奖金,而没有什么任何副作用,这才是他寤寐求之的关键所在。

瞧瞧老天爷把袁野成什调戏成什么样儿了,为了弄到那么一点点有限的资金,都已经到了饥不择食两眼冒绿光的悲惨处境,他这个重生者已经生不出任何想法了,管他什么,但凡剜到碗里的,那就是菜。

其实他生来对金钱没有太大的奢求,向来不是个贪欲之徒,所要的没有多少。

不多,只需一千块,足矣,

这一千块便能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有了这个小小的支点,他可以毫不夸张地撬动整个地球,断不至于像此刻那般捉襟见肘,整日为五斗米折腰。

一想到那些冒着金灿灿光芒的奖金,他恨不能立马骑上扫把,冲到江城电视台去报名参赛,奈何,奈何,他瞧着自己的那条裹着绷带的伤腿,唯有苦笑一声,哎,且等几天罢,等身体大好后再作计较了。

可这几天也不能闲着吧!

实在不行,先赚些稿费,弄点小钱,也是好的,否则手头太紧,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啊!

前世过惯了腰缠细软的自在日子,像现在身无分文拮据穷蹙度日的生活直叫他欲哭无泪。

《编辑部的故事》里李东宝说过: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可袁野两世为人,找父母要钱这种丢脸的事儿,还真干不出来。

如今他的内心早已不复少年的童真,要他像个天真无邪的孩童那般张手向父母讨要东西,委实有些强人所难了。

况且他明知道,就算他提出了非分的要求,母亲大人也是断断不会答应他的。家里经济条件就摆在那里,那窘迫憋屈的样儿,是个人都看的一清二楚,他又不是瞎子。

那话怎么说的,观世音拜菩萨,求人不如求己,再者说了,前边不是有个现成的榜样么,二哥袁朝就是夏天靠扎青蛙粘知了什么的贩卖,赚些零花钱么,似乎过的还很滋润。

只有依靠自己,自力更生,才是正确的出路。

走到书桌前,摊开纸笔,写什么呢?他握着钢笔,望着桌案一时怔怔出神。

他平生别无所好,唯读书尔,一肚子乱七八糟的知识,猛然间竟不知从哪里着手。

袁野略略思忖片刻,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算了,实在不行的话,便将那部书再抄一遍去毬。

前世里,袁野没事喜欢逛天涯论坛,当年的天涯横空出世,一时风光无两,最闪耀辉煌的时刻丝毫不逊于后世大鸣大放的微博微信之辈。

他尤其喜欢天涯社区中的两个版块,“煮酒论史”和“娱乐八卦”。娱乐八卦中,看到网络英豪嬉笑怒骂间调侃高高在上的各路明星们,将他们的一层一层光鲜的外衣剖落,露出丑恶的嘴脸,感到非常的有意思。

至于煮酒论史版块,众多民间达人的历史小说,则让他大开眼界,原来古板厚重的历史老先生还可以涂脂抹粉,打扮的这样摩登鲜亮。

浏览煮酒论史版块的时候,意外发现一部绝妙好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的好看》。

文章波澜壮阔,情节曲折委婉,引人入胜,叫人欲罢不能,便一路追更下去,直到某日《明朝那些事儿》大火,点击率飚过100万。

当时论坛上有不少网络写手顿时红了眼,与论坛版主里外勾结,上下其手,纷纷指责所谓的点击率造假,随后引来大量明矾(书作者当时明月的拥趸们的自称)的反击,从而引起煮酒论史版块的大乱,终酿成天下皆知的“明月门事件”,他作为“明矾”一员,也是全程参与其中,甚感荣幸。

因为出现这样意外的变故,当年明月被迫出走新浪网,袁野在焦急等待更文的时候,忽然萌生出一个念头:要不,自己也试试写一本历史文吧。

虽然是他突发奇想,头脑发热之举,却也算不上痴心枉想,前前后后,出于心头所喜,他也委实阅览甚至研究过许多许多历史方面的大部头,知识储备倒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欠缺,

至于别的,自己尽管文笔不甚通达,没有当时明月那样隽永,精擅讲述好故事,让人有一气读下去的冲动,倒也勉强敷以致用。

一念及此,便再难扼制,慢慢地小心思便一点一点长大。

后来有一段时间,袁父袁母年老体衰,纷纷住院,为了方便照顾老人,袁野便将计程车司机的工作时间调到了夜班。白天腾出时间看护二老。

其实老人的看护并不太重,细心加勤快便能做的很好。

还余下大把的时间,他才开始正视起来,干什么呢,浪费时间是最可耻的行径。

忽然脑海里一念掠过,不如写作吧,就写自己耳熟能详的大汉朝历史。

坐言起行,他急巴巴地打开电脑,写下高帝刘邦这四个字时,文思便如开了闸的巨坝,一汪碧水冲天而下,一发而不可收拾。

每日里白天照顾老人,余下时间便专心写作,夜晚上班开出租,他一天的二十四小时过的异样紧凑。

一个月后老人康复出院,袁野的生活恢复正常,闲暇时间更加充裕,写作的热情也进一步高涨。

笔耕月余,他的作品渐渐在天涯打出了一点名号,关注作品的读者多了起来,不断地有天涯网友给他的留言涌来,大多是鼓励表扬他的写作,希望他能够稳扎稳打,善始善终,将这部作品完美的捧现给大家。

袁野大为感动,拼劲十足地埋头耕耘,就这样忙活了八九个月,大半年的时间和心血都倾注在这部书里面。

按照他的计划,袁野设想作品平铺直叙写到汉季最后一位皇帝孺子婴和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便结束收尾,这部书便大功告成。

孰料论坛上的网友们并不买帐,纷纷留言请求作者木木君不要就此仓猝收尾,应当再接再厉写下去,写完前汉,再写后汉,这本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

“写的很好,希望木木大大再接再励,写下更加美丽的篇章。”

“木木君,明明你说的要写汉朝历史,怎么西汉写完了,东汉就不管了,这样算不算出尔反尔?”

“汉朝本分东汉与西汉,作者只写西汉历史,弄了个半截,是不是吊大家胃口啊?”

更有读者贴了一则胡适轶闻,讽劝袁野,

“民国时期,黄侃在大学课堂上调侃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之可谓著作监矣’。学生懵然不解,黄侃解释云:‘监者,太监耳。有上部,下部没有了’。学生哄堂大笑。”

眼见得网友们热情高涨,群情激昂地支持续写东汉史。袁野是个十分感性的男人,最受不得这类的刺激,一见这般热火朝天的情景,便抗不住大家的蛊惑。

那就写呗,袁野热血上涌,便不管不顾地接着写了下去。

…………

如果说,写西汉历史,纯粹兴趣使然,因为喜欢,所以看的内容便分外的多,准备的也万分充足,自然写起来带感。

很早以前,他便翻阅浏览过《史记》、《前汉书》《资治通鉴》、《汉纪》和《二十二史札记》诸如此类的书籍,甚至包括近现代史学大家钱穆吕思勉等人关于前汉的论述也想尽办法搞到手,一一拜读。所以动起笔来,如有神助,往往一蹴而就,没有丝毫滞窒。

那是肚子里是真有货的。

至于让自己去写东汉历史,那就真的有些赶鸭子上架,难为人喽。

对东汉史,袁野作为一个中国史的拥趸,亦知之甚详,然到底不算精通到能够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程度,远不如前汉史那般信手拈来,随意描画,对笔下人物分寸的掌握妙到毫巅。所以东汉史写起来甚为吃力,煞费周张,很头疼的。

因为在煮酒论史上写历史文,没有什么金钱利益的驱动,纯粹是袁野本人爱好历史使然。

出于兴趣而写作,所以写作中没有掺杂任何杂质,写作的态度自然很端正,不像某点里面常见的注水文,没有什么急功尽利。他人心也不愿意敷衍塞责,草率行事,那样做的话,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广大的同好。

袁野既然答应发大家要接着写下去,便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

为此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查阅史料,跑图书馆。毕竟许多古代文章典籍,都是老古董,在网络上根本查不到一点踪迹,唯一的途径便是翻阅故纸堆,从中希图查到那么一鳞半爪。

有的甚至在图书馆都找不到那些冷门的书籍,只有通过网友的大神通购买一本回来细细研究。

这样查找,寻觅,思索,东汉史的写作速度非常慢非常慢,更新速度远较前汉史慢了许多。

不过众网友都表现理解,并无苛责之语,就这样风风雨雨,忽忽写到献帝禅位,汉朝终结,爬雪山过草地,走过二万五千里,终于又将东汉史更完。

搁笔回顾,才蓦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半了。

汉朝历史全部写完,袁野长舒一口气,终于将自己挖的大坑填实了,觉得没有食言,无愧一干支持自己走过这几年的网友们。

谁知道他们的议论声再度响起,让袁野觉得网友的欲望就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

“三国史按说也应并入汉朝历史中,那几十年的分裂不过是整个大汉朝的延续罢了,所以作者君,努把力,再辛苦辛苦,将三国史也写完吧。”

“书都写到献帝禅位了,许多三国人物全都出场过了,怎么还不写三国史,这都写了一半是几个意思?”

“木木大大加油!”

“我想看曹操、刘备和孙权争霸,木木君辛苦,请接着写下去。”

看了网上的评论,袁野才恍然明白过来,是啊,自己写东汉史到结尾,好像三国的重要人物曹操刘备董卓他们都出来了,既然都已经将三国的摊子都铺开了,那就写下去吧。袁野认命地点开了文档。

这一次去袁野倒挺干脆,没有什么勉为其难,拿笔便写。

毕竟三国史比东汉史要容易多了,因为看过《三国演义》,也听过袁阔成的评书,而且他所在的城市江城就是以三国历史而著称的。

这里有数不胜数的三国古迹和三国地名,301厂进入市区的主干道,叫作云长大道,市里有几个主干道也以三国人物的名字命名,什么玄德巷、庞公路、承彦街等等,再有就是郊外的几处名胜,什么黄家湾、凤雏故里、水淹七军遗址之类的。

所以三国于他来说,是最为亲切的,因为他们就在他的身边,朝夕相对,每一天,他都能感受到先人们的气息,自以为写的最为顺手,哪里知道自己又想当然了,翻了《三国志》,才知道陈寿这部断代史书是出了名的言简意赅。

不过,不管怎么说,三国史还是有许多东西打底的,远不似东汉史那般狼狈,所以写下来,顺畅许多,恰巧当时正流行一位大家易中天的《品三国》。又顺势借鉴了一点内容。

就这样五年时光贡献给了这部长文,这部长文分三大部,西汉写的最舒服,情绪最高涨的时候动笔,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所以花的时间最是短促,大半年就胜利收官。

而到了东汉史,因为并不熟悉,生怕写错,让人笑掉大牙,所以写的很谨慎很慢,几次写到半途,便想过抽刀自宫,多亏网友们的鼓励,才走出困境。

这部长文在网上受到很多好评,没想到能够引起实体出版社的注意,一家并不太出名的出版社找上门来询问出版事宜,这真是意外之喜。

袁野想也不想,便答应了对方的条件。五年的辛苦换来二十八万块,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结局了。

他有自知之明,他不是当年明月,历史文中,当年明月只有一个,而整个中国的网络作者中,也就出了当年明月一个。他一年可以拿到四百多万的版税的辉煌战绩,袁野可没有那个大本事。

人家的小说开一代风气之先,自此明月二号,明月三号,明月四号泛滥于煮酒论史版块,这种文风充斥于整个历史的写作圈。

袁野的书亦不过其中的一根滥竽而已,纯粹模仿了彼人的写作风格:用通俗而具有现代感甚或至于网络上的刺激性文字,幽默风趣的语言记录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史。

当年明月珠玉在前,袁野自承狗尾续貂之作,能够得到许多网友的吹捧,能够获得二十八万的财富,他已经心满意足,不枉五年辛苦。

他有自知之名,他,不是当年明月,他,也做了当年明月。